一點忙,就連進列加被捕的消息都不知道。
這一切,對美國政府和國防部及南方司令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嘲弄。搞得國防部長
切尼在布什總統麵前幾乎無法交差。
然而,這次政變的成功卻是那麼短暫。
希羅爾迪在電視台的講話還沒有完,諾列加的命令就通過看押他的士兵,傳到了國
防部的親信和他們的嫡係部隊“2000年營”營長的手中。於是,一個營救諾列加的方案
很快誕生了。
僅僅在4個小時以後,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部上空就冒起了一個個巨大的煙柱,爆
炸聲接連不斷。“2000年營”的士兵和其他部隊,高喊著“與將軍同生死”的口號,向
司令部大樓發起了猛攻。營救部隊向希羅爾迪等政變分子發出最後通牒。
“立即釋放諾列加,否則後果自負!”
麵對營救部隊猛烈的進攻,希羅爾迪這位僥幸取勝的政變者亂了方寸,他最後不得
不向美國人求援。
當天中午12時18分,兩名政變部隊的中校軍官驅車來到美軍克萊頓基地,緊急請求
會見他們。
克萊頓基地指揮官西斯內羅斯上校立即向南方司令部請示,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將
軍同意會見他們。但他明確告訴西斯內羅斯少校,美軍願意幫助希羅爾迪的政變,不過,
他們一定要把扣押的諾列加將軍交給美方審判。
政變部隊的這兩名中校當場拒絕了。
出兵援助一事擱淺。
巴拿馬政變分子不願交出諾列加的消息也迅速傳到了白宮。
布什總統聽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會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商
量對策。
對於總統的所謂“對策”,鮑威爾將軍當然心領神會。他馬上說:
“巴拿馬現在是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我們正好趁此機會,派出我們的海軍陸戰隊
和傘兵部隊進軍巴拿馬城,以調停的名義找到諾列加,然後迅速將他弄到美國來。我想,
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的士兵完全能辦得到。”
布什總統聽完鮑威爾的建議後,正要征詢切尼的意見時,那台紅色的電話機又響了。
原來是國務院接到美國駐巴拿馬使館的電話,聲稱政變部隊準備把諾列加引渡到美國。
布什放下電話,正要對這兩位軍事首腦說什麼,那台白色的電話又響起來了。
布什總統聽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得到的情報說,今天上午,諾列加將軍根本沒有去巴拿馬國防軍
司令大樓上班,而是從家裏直接去了外地視察,政變部隊扣押的根本不是諾列加本人,
而是他的一位替身……
“簡直是胡鬧!”
布什總統還沒有等對方說完,就摔下了電話,狠狠地罵了一句。
“諾列加到底在哪裏?”
布什總統和他麵前的幾位高級幕僚也都給搞糊塗了。他們隻好下令首先查明諾列加
的下落,再決定出兵和引渡事宜。
——原來這個情報,也正是營救部隊使出的一條援兵之計。他們知道,如果想搞清
楚諾列加的下落,那位搞了多年情報工作的總統是不會輕易下令出兵的。隻要他一下令
調查,營救部隊就贏得了時間和主動權,完全可以搶在美國人之前救出諾列加將軍。
布什果然中了這條奸計。
就在美國人猶豫不決和進行調查時,政變部隊終於擋不住營救部隊的進攻。不到兩
個小時的激戰,政變部隊的總指揮希羅爾迪就宣布投降,釋放了諾列加將軍。這種結果
給美國人一個措手不及,他們連想都沒有想過。
被扣押了6個小時的諾列加將軍,又回到了國防軍總司令部,恢複了他的霸氣。當
天晚上他又在電視台露麵了,帶著神采奕奕的笑容發表了強硬的演講。他說:
“雖說美國人插手和支持了這場政變,但政變對我來說,就像拋掉一頂帽子一樣輕
鬆和隨便……”
一場政變的鬧劇上演了6個小時,就過早地謝幕了。這場鬧劇雖然給了美國人一個
機會,但是他們卻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反而給諾列加留下了一個笑柄。因此,美國人
絕不會由此而罷休,如果不除掉諾列加,根據1977年同巴拿馬的托裏霍斯將軍簽訂的新
條約,1999年12月31日以後,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就一定會完全屬於巴拿馬人民的。
於是,美國政府便再次以禁止販毒為借口,公開入侵巴拿馬,活捉諾列加。
1989年12月10日淩晨。
幾架美國最先進的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奉命從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悄
悄地飛臨正在酣睡中的裏奧哈托鎮。
裏奧哈托鎮位於巴拿馬首都的南部,突然被一連串的爆炸聲驚醒了,一時火光衝天。
F-117隱形轟炸機在這裏投下一顆顆重達900磅的巨型炸彈,從此拉開了美軍入侵巴拿
馬的戰幕。
轟炸了裏奧哈托鎮之後,美軍立即將戰火推向巴拿馬城,一場大規模的軍事入侵立
刻席卷整個巴拿馬。
一批批的重型炸彈落在巴拿馬國防軍的營房、機場、坦克集結地和彈藥庫之後,幾
架巨型的C-130“大力神”運輸機又接踵而至,夜空中美軍第13空降師、第6機械化營
和第87步兵師所屬的第5營等幾千名士兵從天而降,迅速占領了正在燃燒的巴拿馬城交
通要道、政府辦公樓和廣播電台。與此同時,美軍駐巴拿馬運河區的部隊也傾巢出動,
越過運河邊界,占領了巴拿馬各重要城鎮,一路向巴拿馬首都撲來。
這次入侵的主要目標就是活捉諾列加,美軍一*一特種部隊奉命首先直撲巴拿馬國
防軍司令部大樓。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得的準確情報,19日晚諾列加就住在司令部大
樓。種種跡象分析,他絕不會在這麼短的幾小時內,又是在深夜突然離開辦公室。
但是,當美軍衝進了大樓,衝進了諾列加的臥室時,僅僅找到了諾列加的一隻公文
包和被褥裏一個渾身發抖的赤身裸體的北歐女郎。還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一支印有
諾列加名字的古巴雪茄還在燃燒。
“諾列加在哪裏?”一位美軍軍官用槍指著這位北歐女郎喝道。
但是這位女郎無論如何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她隻能告訴這位軍官,那支雪茄是她
拍的,諾列加當晚根本就沒來這裏過夜。可是,美軍還是從一隻大文件櫃裏拉出了一位
嚇得渾身發抖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也是一絲不掛,但他根本不是諾列加。美軍終於相
信了這位女人的話,也沒有時間去理會這對男女的私情。他們要找的是諾列加。
那麼,諾列加到底在哪裏呢?
衝進大樓的美軍幾乎將大樓翻個底朝天,但仍然一無所獲。
原來,這位總司令的確不是等閑之輩。早在48小時之前,他就判斷出美軍會入侵巴
拿馬。從19日開始,每隔10分鍾,就有一架美軍巨型運輸機降落在運河區美軍基地。諾
列加根據這一反常的跡象判定,美軍入侵的時間就在20日深夜。
於是,在12月19日,諾列加就下達了一道密令:除了留小部兵力守衛重要的軍事目
標外,所有的正規軍都換上便衣,潛出巴拿馬城,然後就在裏奧哈托鎮不遠的地方集結
待命。
戰爭果然按照諾列加的判斷爆發了。但是巴拿馬軍隊卻沒有遭到重大的損失。
入侵的美軍在歡呼自己的勝利,白宮發言人菲斯沃特也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宣
布美軍在巴拿馬的軍事行動已經取得空前的勝利,販毒分子諾列加即將被押往美國受審。
但是,就在這時,美軍駐巴拿馬的南方司令部大樓卻傳來一陣轟轟的爆炸聲。緊接
著,幾百名巴拿馬武裝部隊人員衝進了大樓,將美軍在巴拿馬的這個老巢給一鍋端了。
原來正在美國人得意忘形之時,諾列加就率領潛出城外的部隊進行了反擊。
在美軍南方司令部被炸毀的同時,巴拿馬的軍隊在科隆市。巴拿馬城周圍也趁美軍
立足未穩之時,全麵發動猛烈進攻。一時讓入侵的美軍損失慘重。
入侵的美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一時措手不及,隻好向五角大樓發出緊急求援的信
號。切尼和鮑威爾等人一時還反應不過來,連總統布什本人也被諾列加這突然的行動給
震住了。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軍隊無論如何也輸不起,否則,將會在國際社會永遠抬不起頭
來。
於是,五角大樓在取得布什同意之後,又迅速發出新的命令:
火速向巴拿馬空運2000名海軍陸戰隊。
抓住諾列加賞美金100萬元。
麵對美軍新的行動,諾列加又用他的秘密電台,號召巴拿馬人團結起來,繼續同美
國人鬥爭,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
諾列加的講話,激起了巴拿馬人強烈的反美情緒,許多美軍駐地都遭到了襲擊。但
是,那100萬美元的重賞,卻讓諾列加成了一塊誘人的肥肉,引得美軍官兵和巴拿馬國
許多反對諾列加的人,都像獵狗追逐獵物一樣,對他進行追蹤。一發現他的行蹤就窮追
不舍,告密的電話、紙條一個又一個地傳到美軍南方司令部和情報部門那裏。
諾列加這時已意識到自己的危險的處境,隨時都有落入美軍和反對者手中的可能。
但是,10年情報局長的經曆使他並沒有絕望,他知道隻要留得一條命在,巴拿馬就不完
全是美國人的天下。經曆了幾次驚險的追捕之後,諾列加最後不得不拋棄電台,離開保
護他的“2000年”營,一個人單槍匹馬,開著一輛軍用吉普與美軍周旋。
於是,“諾列加失蹤”的情報又接連不斷地傳到了白宮和五角大樓。但是,沒過多
久,諾列加又出現在科隆市或其他城市,又利用當地的電台發表一次演說,然後又神秘
地“失蹤”了。
這樣的遊擊戰讓美國人大傷腦筋,如果再抓不到諾列加,實在是太沒麵子了。眼看
1989年的聖誕節快到,布什早已下令,一定要在聖誕節前結束巴拿馬事件。於是,一個
更大規模的追捕行動又在聖誕節前展開。
四天四夜過去了,美軍除了不時聽到諾列加的聲音之外,依然一無所獲。不過,與
美軍周旋了這麼多天的諾列加,這時也已精疲力盡,疲憊不堪了,想盡快找到一條逃生
之路。
12月24日,諾列加突然得到一個消息:與自己平時往來密切的梵蒂岡大使館至今仍
是一塊“淨土”,沒有成為美軍滋擾和搜查的目標。這個消息給了他強烈的求生勇氣和
信念,他決定躲過梵蒂岡使館。
通過簡單的聯絡,羅馬天主教的發言人表示同意接受諾列加的要求,為他的避難提
供方便。
於是,12月24日中午,諾列加就悄悄地驅車來到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被使館人
員請了進去。逃亡了幾天幾夜的諾列加,終於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但是,諾列加逃進梵蒂岡大使館的消息,在20分鍾以後就傳到了白宮。布什總統親
自致電梵蒂岡教皇保羅一世,向他施加壓力,請他下令交出諾列加,並派出總統特使黑
格將軍匆匆飛往教廷,同教皇麵談,商談逮捕諾列加的事宜。與此同時,美軍駐巴拿馬
南方司令部及入侵巴拿馬的各部,立即派兵將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圍得水泄不通,甚
至連下水道出口處都派上了崗哨。頓時,諾列加成了甕中之鱉,插翅難逃。
教皇特使何塞·塞瓦斯蒂安·拉沃亞奉教皇之命,飛往巴拿馬城,對諾列加宣示
“主動勸喻”。人們尚不知道諾列加是否在天主麵前懺悔過什麼,但消息靈通的記者們
注意到,威嚴的羅馬教廷隻用“休息”一詞,而非用“避難”一詞來解釋諾列加的行為。
在拉沃亞向諾列加宣示主的“教諭”的同時,美軍除在使館外炫耀武力之外,還開
展了強大的心理攻勢進行“攻心戰”。他們別出心裁地在使館門前架起十多隻高音喇叭,
大肆播放傑克遜的搖滾舞曲《無處可逃》。高分貝的樂曲就像颶風一樣,搖撼著大使館
的門窗,也震撼著諾列加的心靈。
諾列加這時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在大使館的那間小屋裏走來走去。他透過窗戶,
看到大使館牆外,坦克、裝甲車和全副武裝的士兵像鐵桶一樣,將大使館團團圍住。而
空中則盤旋著一架架武裝直升機。這一切,讓諾列加這位鐵腕人物不由得想到:如今真
的是無處可逃了。他沒有想到,那位天才搖滾巨星邁克爾·傑克遜的這首舞曲,竟是為
自己而作。
小小的梵蒂岡大使館哪裏擋得住美國政府的這種壓力,他們終於向諾列加發出了最
後通謀。販毒的罪名又是那樣無懈可擊,何況高明的布什總統又早已在國際社會做好了
“鋪墊”。即使是在梵蒂岡,在萬能的主的身邊,也無法找到真理和公正。諾列加知道
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了,就是主,也無法拯救自己。
於是,他開始作好了“下地獄”的準備。
10天以後的l990年1月3日晚8時30分,緊閉了10天的梵蒂岡使館的大門打開了。一
身戎裝的諾列加將軍出現在門口通紅的眼珠,嚴峻的神色,始終保持一位巴拿馬將軍平
日的威容。
高音喇叭聲停止了,一切喧鬧都變得鴉雀無聲。隻有雪白的軍用探照燈的光柱,將
這扇大門和站在大門周圍的人照得一片白。無數的美軍官兵和遠處的巴拿馬城的居民,
都在靜靜地注視著站在大門口的諾列加,似乎被他的出現震驚了。然而就在這時,幾名
美軍特種兵走上前去,“哢察”一聲給他戴上了一副特製的不鏽鋼手銬。
一個時代結束了,諾列加的眼光掠過這些士兵和人們的頭頂,最後看了一眼自己的
城市和人民,然後他在四名美軍士兵的架持下,向一架直升飛機走去。
此時,無數的照相機和攝像機在閃著光,攝下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群外傳來巴
拿馬人的哭聲……
直升機發動了,轟鳴的馬達聲震動著巴拿馬城的所有巴拿馬人的心,甚至全世界也
為之一震。直升機升上了夜空,在漆黑的夜色中,坐在舷窗邊的諾列加將軍看到了一條
白色的河道和一片片溫馨的燈光。他知道那是舉世聞名的巴拿馬運河。他留戀的目光凝
神了片刻,然後閉上了眼睛仰頭靠在坐墊的靠背上。
他的眼裏似乎有淚在流……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舉行了終審判決,判處諾列加145年監禁,終生不得保釋。隨後,
諾列加被押往有“惡魔鬼”之稱的美國馬裏恩監獄。他從此將在鐵窗中度過他的後半生。
這是美國所有的監獄中管製最殘酷的一座監獄,監獄長哈曼是一位以虐待犯人為樂事的
“虐待狂”。但是,哈曼這一次卻表現得異常的人道和正常,非常歡迎這位大名鼎鼎的
罪犯的到來。
原來,他希望諾列加寫一部(我的故事)的自傳體小說,他的一位出版商朋友告訴
他,這部(我的故事)可以賣到l00萬美元,同時還可以讓他的馬裏恩監獄從此名揚世
界。
就是在監獄,諾列加也無法逃脫美國人的算計。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一名令世人
深惡痛絕的販毒分子。有誰來為他“平反”呢!
諾列加的厄運令他的密友、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一號頭目埃斯科瓦爾震驚。
諾列加的悲劇發生在哥倫比亞的“黃金行動”之後。“黃金莊園”的毀滅、麥德林
販毒集團頭目之一加查的被擊斃,已經讓埃斯科瓦爾和萊德爾等人焦頭爛額。現在,自
己的密友諾列加又成了美國人的階下囚,這一係列打擊,不能不令埃斯科瓦爾怵目驚心。
幾乎是從美軍入侵巴拿馬的那一天開始,埃斯科瓦爾就一直關注著諾列加的命運和
事態的發展。沒想到事情很快就有了結果,這結果似乎在埃斯科瓦爾的意料之中,但又
在他的意料之外。一位國家的元首淪為另一個國家的囚犯,這無論在世界外交史還是國
際法上都難以找到先例。更令埃斯科瓦爾不能理解的是:對於這麼一件震驚世界的國際
事件,所有國家幾乎都在保持沉默,甚至連一直同美國抗衡的蘇聯政府,都沒有表示異
議。
這一切都說明了什麼?
答案已不言而喻。
因此,埃斯科瓦爾不得不使出同政府“對話”的一招。他認為唯有如此,才可以保
存麥德林集團的利益,才會使自己和其他的兄弟們,不會像諾列加那樣,被關進美國人
的監獄。
但是,談判並不是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中興之路,一場新的厄運又接踵而來。 第16章 談判未果 三號頭目遭引渡
談判末果.相持50多天之後,隻好“圖窮匕首見”——索查廣場再成“屠場”。
三號頭目一生風流倜儻,最後卻因女人落入法網,引渡美國被判160年,依然陰魂
不散……哥倫比亞“改朝換代”.新總統恩威並施重在“招安”。
l990年1月23日,諾列加被關進美國馬裏思監獄不久,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同
政府的第二輪談判重新開始。
從1989年9月6日到l990年1月初,哥倫比亞政府向美國一共引渡了13名販毒分子。
這13名被引渡者都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處了8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而且沒有一個允許
保釋。這對哥倫比亞的販毒分子造成了一種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黃金行動”勝利
和美國政府逮捕了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將軍,更讓哥倫比亞和南美地區所有的販毒集
團,都成了驚弓之鳥。
現在,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代表又同政府的代表坐到談判桌前來了,所以,哥倫比亞
總統巴爾科決定采取適可而止的態度,在加緊圍剿追捕,進行嚴厲打擊的同時,改變一
些策略,將打擊和對自動投降的販毒分子予以寬大處理結合起來。巴爾科總統認為,這
樣也許更能有效地全麵打擊和瓦解販毒集團,取得哥倫比亞掃毒戰的最後勝利。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私人原因就是,巴爾科總統的任職即將結束。他不想在他
下台前最後的日子裏,把這件事辦得太過火,給他的後任留下一個話柄。任何事情的解
決都得講究一個“度”,狗急了也會跳牆或回過頭來咬人,何況是這種亡命徒的販毒分
子。如果他們一旦發現連投降都沒有出路,那麼隻有拚個魚死網破。
然而,談判的結果並不盡人意,雙方代表在談判桌邊的對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
突破。盡管麥德林販毒集團遭受到一係列的重創,但埃斯科瓦爾的教父巴列霍並沒有作
出讓步和向政府靠攏的打算。他提出來的許多條件都是舊話重提,並沒有新的內容,其
中包括不能沒收麥德林販毒集團頭目的財產和不得引渡等等。而政府一方的代表、巴爾
科總統的密友蒙托亞,盡管自己的兒子被販毒集團綁架過,但他並沒有屈服於這種威脅,
更不擔心會有第二次綁架的事件發生。因為美國人的強硬態度已表明,全麵性的禁毒已
成了各國的共識。南美地區和加勒比海沿岸的毒販,隨著古巴軍事首腦奧喬亞的覆滅和
巴拿馬諾列加的被捕,也都認識到了自己的末日已為期不遠。哪怕是總統巴爾科即將隱
退,但禁毒運動已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並不可
能因為某一任或某一位領導人的更迭可以左右。因此,他依然明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引渡問題可以考慮,但這些毒梟利用販毒所牟取的非法所得,一定要查封收繳。否則,
這種禁毒就毫無意義了。
雙方一直僵持了50多天,相持不下。這時,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一號頭目埃斯科瓦爾
同三號頭目萊德爾商量,應該再來一點“葷”的,給他們的談判代表增加一點談判的籌
碼。
萊德爾對埃斯科瓦爾的這種想法早就心領神會,表示完全讚同。於是,一場新的謀
殺又在波哥大釀成。
l990年3月22日,哥倫比亞愛國聯盟黨的總統候選人哈拉米略,驅車前往波哥大西
部的索查廣場,準備在那裏舉行他的第五次競選演說。
對於波哥大西部的這個索查廣場,廣大的波哥大市民並不陌生。尤其是半年多以前
的1989年8月明日,43歲的自由黨總統候選人路易斯·卡洛斯·加蘭血濺廣場,倒在販
毒分子的槍口之下以後,人們對這裏更有一種恐怖的感覺。
愛國聯盟黨的總統候選人哈拉米略之所以又一次選擇這個索查廣場進行他的競選演
說,其目的當然很清楚,他無非是要向他的選民表示他的禁毒決心和對販毒分子的蔑視。
盡管他的競爭對手加蘭倒下了,但哥倫比亞禁毒運動並不能就此而終結。他競選總統的
口號,就是“還哥倫比亞以清白”。他曾多次向千千萬萬的選民承諾,如果他當上了哥
倫比亞總統,他執政的第一招就是要去掉哥倫比亞“毒品王國”的帽子,決不靠所謂的
“可卡因美元”來支撐自己的政府。
哈拉米略的這種競選綱領既大膽,又切中了哥倫比亞的時弊,得到了廣大選民的支
持和擁戴。因此,在這次大選前夕,他同其他的幾位總統候選人相比,更顯得咄咄逼人,
風頭正勁,行情一直看好。
現在,哈拉米略的競選班子又技高一籌,為他安排了這麼一招險棋,讓他在加蘭倒
下去的地方公開地向販毒集團叫板。如果這一招險棋成功了,那麼,在總統競選的最後
決戰中,哈拉米略就會穩操勝券。
但是,這的確也是一招險棋。雖然販毒集團此時正在同政府對話,形勢有所緩和,
但談判的進程並不令人樂觀,因此,在哈拉米略去索查廣場之前,他的競選班子和愛國
聯盟黨總部采取了一切有力的措施,防患於未然,確保哈拉米略的安全,以防加蘭的悲
劇重演。
誰知哈拉米略的這次競選演說,卻撞到了麥德林販毒集團的槍口上一一他們在談判
桌上得不到的,隻有企圖通過謀殺和恐嚇爭取。
於是,當3月22日下午3時,哈拉米略的車隊開進索查廣場時,一場流血事件就發生
了。
索查廣場的中央有一座臨時搭起來的講台,講台周圍和廣場附近的高樓上,都布滿
了負責保衛安全的軍警。哈拉米略的支持者和愛國聯盟黨的骨幹分子,就像人牆一樣被
特地安排在講台的最前麵,將講台圍得水泄不通,以防不三不四的人和販毒分子接近講
台。
3時20分,哈拉米略在一群身材高大的保鏢的簇擁下,將防彈轎車直接開到講台前
才下了車,然後徑直走上講台。這時,整個廣場頓時歡聲雷動,聚集在這裏的近萬名市
民熱情地鼓掌擁抱,歡迎這位未來的最強硬的禁毒總統。
哈拉米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頻頻招手,然後拉開洪亮的嗓子,神采奕奕地進行他的
競選演說。他那激昂的調子和深得人心的競選措施,不時被一陣陣的掌聲和歡呼聲所打
斷。哈拉米略這時也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他似乎看到自己走進總統府的那一天的盛況。
他的演講也更加激越、精彩,充滿著一種成功的自信和喜悅。這時,他已經把危險丟到
腦後去了,然而危險也正是在這時悄悄向他走來。
幾位新聞記者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他們超負責保衛的軍警和愛國聯盟的骨幹分子沉
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時,悄悄地向講台靠近。
——他們就是萊德爾派來的殺手。
萊德爾和埃斯科瓦爾商量的結果是,不把謀殺安排在哈拉米略演講的開始,而是安
排在演講進行了一半之後。這時,處在興奮之中的人們,那種高度的戒備之心就會鬆懈
下來,把興奮點轉移到另一個方麵。這樣,就會給他們創造一個下手的機會。
事情的發展過程完全在他們的預料之中。當這幾位化裝成新聞記者的殺手擠入人群
之後,根本沒有引起什麼人的懷疑和注意。這時,他們分散開來,舉起了手中的照相機
——一種有特殊裝置的自動手槍。隨著那上麵的“快門”的“哢嚓”聲,一連串的子彈
就飛上了講台,哈拉米略和他的保鏢們一個個都中彈倒下。
哈拉米略倒下去之前,正張開雙臂舉向空中,一個“礦’形的手勢像慶祝勝利一樣。
然而,就在這時,一串子彈準確無誤地擊中了他的左胸,他就是帶著這種勝利的姿勢倒
在講台上,倒在血泊之中。
台下頓時大亂,索查廣場又一次沉浸在恐怖之中,而且是在午後的陽光之下Z這幾
任殺手見大功告成,便一個個摔掉身上的“照相機”,混在人群之中往廣場外逃去。
事後,波哥大警方從扔在廣場這幾架特殊的“照相機”,終於查到了謀殺哈拉米略
的凶手是誰。
於是,持續了55天的談判徹底宣告結束,巴爾科總統再一次向麥德林販毒集團發起
新的進攻。
幾天之後,哥倫比亞緝毒部隊意外地抓獲了一位名叫塞爾米拉曼塞娜的女人,經過
審訊,這位身材苗條,風流漂亮的女人原來就是麥德林販毒集團三號頭目、有哥倫比亞
“黑手黨教父”之稱的萊德爾的情婦。
萊德爾,這位哥倫比亞的大毒梟不僅腰纏萬貫,富甲一方,而且生就一副電影明星
的派頭。他瀟灑英俊,風度翩翩,盡管他是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三號頭目,盡管他的妻子
是漂亮的影視兩棲明星和名模特萊齊娜,但他周圍依然美女如雲。追求他的女人不是歌
星、電影明星就是舞蹈家和女大學生,甚至還有許多身價百倍的名媛千金。這一切,都
與他那充滿男子漢扭力的派頭有關。許多女人都以占有他一張照片,或與他一度春風為
榮。在哥倫比亞,他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其知名度幾乎與埃斯科瓦爾齊名,而
其中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政府屢次通緝的要犯或者是有錢。
萊德爾平時的業餘愛好之一,就是收集明星名人的照片,在他的飯店或餐廳的牆壁
上,四周幾乎全都掛滿了影星、歌星的巨幅照片,至於他的臥室更不用說了。他的一生
幾乎是生活在美女和明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