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風雲突變 巴拿馬再起烽煙
古巴事件告一段落.巴拿馬再起烽煙。諾列加翻雲覆雨.最終卻進了美國人的監獄。
一條巴拿馬運河.流淌著民族的恥辱。但是.一頂“販毒“的帽子.就連蘇聯人也
隻有沉默。
兔死狐悲.埃斯科瓦爾已無話可說.但談判並不能讓麥德林販毒集團再度“中興”。
巴拿馬,一個神奇的國家,夾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狹長的國土就像拉丁
美洲中的一個精致的領結,連接在兩個大陸板塊之間。如果沒有這麼一個“領結”,那
麼兩個大洋之間也就暢通無阻了。所以,人們便開鑿了一條舉世聞名的巴拿馬運河。
讓巴拿馬出了大名的,除了一條巴拿馬運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是有“毒
品王國”之稱的哥倫比亞的近鄰。因此,巴拿馬又是林販毒集團將大批可卡因輸入北美
毒品市場的陸上咽喉要道和必由之路。除此之外,隻有取道風高浪險的加勒比海域了。
從80年代開始,巴拿馬事實上就成了麥德林販毒集團陸地上的“白色通道”。盡管
哥、巴邊境崇山峻嶺,雙方又有重兵把守,還有許多神出鬼沒的緝毒部隊,但是,雙方
走私毒品的馬幫和車隊仍然絡繹不絕。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巴拿馬有一位號稱“鐵
腕將軍”的強權人物曼努埃爾·諾列加。
前文已經介紹過,諾列加這位具有印第安和哥倫比亞混合血統的私生子,不僅對安
第斯山脈生長的古柯葉和加工後的可卡因情有獨鍾,而且是一位玩弄權術的傳奇人物。
在他成為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的同時,也成了麥德林販毒集團一號頭目埃斯科瓦爾
的密友。當年埃斯科瓦爾被哥倫比亞政府作為全國最大的通緝犯進行追捕時,無路可逃
的他便乘坐私人的“雲雀”號飛機,徑直飛往巴拿馬,大搖大擺地降落在巴拿馬機場。
埃斯科瓦爾並沒有由此成為諾列加手中的“獵物”,反而成了他的座上賓。不僅如此,
諾列加還把自己在嚴的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部讓出來,充當埃斯科瓦爾同哥倫比亞政府
討價還價的交易所,並由他親自出麵充當談判雙方的“經紀人”。盡管當時哥倫比亞總
統誇爾塔的特使、哥倫比亞前總統阿方索是哥倫比亞政府談判代表,是一位既體麵且有
身份的大人物,但談判的對手卻是一位本國政府通緝的要犯。這場談判本身就令人感到
可笑而又滑稽。更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是,如此對比懸殊的談判,卻讓政府通緝的要
犯成了談判桌上的贏家——埃斯科瓦爾不僅從此逍遙法外,而且幾乎是明目張膽地我行
我素,繼續從事他的販毒勾當,而且把這種毒品走私生意越做越大。
這種結果的出現,如果要深究其中的原因,無非有二:一是當時的誇爾塔政權的確
垂青於麥德林販毒集團的“可卡因美元”,二是巴拿馬的強權人物諾列加也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他從中斡旋,埃斯科瓦爾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從此,諾列加與哥倫比亞的麥德林販毒集團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諾列加出生在
麥德林市的話,他一定會同埃斯科瓦爾一樣,成為又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毒梟。然而,諾
列加偏偏出生在多災多難的巴拿馬,因此,他的過人之處隻能表現在巴拿馬政壇的權力
鬥爭之中。
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壯元”——埃斯科瓦爾能在“毒品王國”逞一時之雄,
成為一代毒梟,而諾列加卻能在巴拿馬政壇權力鬥爭的旋渦中搏擊風浪,獨領風騷,成
為巴拿馬權力鬥爭中的一代梟雄。
從1981年出任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到1988年登上巴拿馬總統寶座為止,在這短短
的6年多一點的時間內,諾列加像一位演皮影戲的老手一樣,牽動手中那根看不見的
“線”,讓五位巴拿馬總統像一個“皮影人”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走馬燈似的
離開了總統的寶座,最後將這個萬眾矚目的位置據為己有。
盡管他是一個國防軍總司令,但巴拿馬人卻不認為諾列加能做到這一點,僅僅是依
靠手中的槍杆子,才一次又一次地發動“軍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沾了那知名的巴拿
馬運河的光。
巴拿馬運河是巴拿馬人用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在自己的國土上開鑿出來的一條運河,
但是最後獲利的卻是美國人。因此,維護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就是維護巴拿馬人民的利
益,諾列加正是摸準了巴拿馬人的這個脈搏,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1985年,巴拿馬總統巴爾雷塔被趕下了台,原因就是他違背了諾列加總司令的意誌,
背著他和巴拿馬人民同美國政府勾結,出賣了巴拿馬運河主權。
1988年,諾列加又廢黜了一位巴拿馬總統。這位總統名叫德爾瓦列。
早在半年前的1987年夏秋之交,德爾瓦列總統就風塵仆仆地奔波於巴拿馬城和美國
的白宮和五角大樓之間,希望依靠美國人的力量,將諾列加這位強權人物扳倒。德爾瓦
列總統同美國總統裏根先生多次協商,總想找出一套逼諾列加“自動退休”的計劃。隻
有這樣,他的總統才做得像個總統,而不會像他的那些前任總統一樣,一個個都成了這
位總司令的“兒皇帝”。
德爾瓦列要同美國人做成這麼一樁買賣,他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巴拿馬運河的主權,
這也是唯一能讓美國人動心的東西。因此,裏根政府便當即表示,隻要德爾瓦列總統舍
得拿出巴拿馬運河這唯一值錢的東西,他們將會不顧一切地成全他。所以諾列加一生中
所犯的最大的“過失”,就是不應該維護巴拿馬運河的主權。這樣做盡管有惠於巴拿馬
人,但最終還是得罪了美國人。
於是,他又同德爾瓦列總統開始較勁了。
1988年1月6日,德爾瓦列總統以檢查身體為由又親自來到美國,走過熟悉的白宮,
同美國人繼續洽談這筆“生意”。
美國人的許諾讓德爾瓦列總統的膽子壯起來了,回國後他立即采取行動,終於在一
個月以後的2月25日,在電視台麵對巴拿馬人莊嚴地宣布:
“罷免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的一切職務!”
諾列加此時正在家中看電視,他從電視中看到總統熟悉的麵孔之時,並沒有想到自
己會聽到這麼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聽到這句話後,諾列加再也沒有心思看電視了。他連電視機都來不及關就急忙提著
槍衝出了家門。
這是一個下雨的夜晚。諾列加衝出家門後,冒雨來到車庫前,推開車庫門迅速倒出
自己的座車,然後在雨中驅車駛過還很平靜的大街,徑直來到國防司令部大樓。停下車
後他同樣沒有顧得上關車門,而是直奔自己的辦公室。
他的辦公室就是巴拿馬國防軍的指揮中樞,失去了它就失去了一切。當德爾瓦列總
統還在電視台慷慨陳詞時,諾列加也撥動了那台紅色的專線電話,向巴拿馬國防軍各部
口授一道命令:
“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動用一兵一卒!”
向部隊下達命令之後,他又拿起那台白色的電話機上的話筒,將巴拿馬所有的國會
議員都召集到了總統辦公室。
當德爾瓦列總統從電視台回到總統辦公室時,他臉上的興奮和喜悅頓時消失了,因
為他看到的是站在門口殺氣騰騰地迎接自己的諾列加和所有的國會議員。此時,他的雙
腳開始顫抖,他真不想跨過總統辦公室的大門。但是,他最後還是強作鎮靜,很勉強地
走了進來。
一個決定巴拿馬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臨時緊急議會,就這樣在德爾瓦列極不情願之中
倉促召開了。
“為什麼要違背憲法罷免國防軍總司令?”
“罷免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將軍為什麼不召開國會討論,不通過我們?”
所有的議員眾口一詞,向德爾瓦列總統提出一連串的質問。隻有諾列加一個人默默
坐在德爾瓦列的對麵,一隻手緊握槍柄,兩隻冒火的眼睛在注視著對方。
德爾瓦列總統一時被質問得滿頭大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他隻是一邊不停地用袖
子指著腦門上的汗珠,一邊不時地用眼睛瞟一下子諾列加緊握槍柄的手。他真擔心他會
突然拔出槍來,他知道他那支手槍中已經填滿了子彈。
在議員們一陣陣的質問當中,德爾瓦列已無招架之力了。這時,他突然想起了20天
前的2月4日,美國佛羅裏達州首府邁阿密法院的執法官曾宣讀過一份起訴書。這位法官
在起訴書中列舉了大量的證據,指控坐在自己麵前的這位巴拿馬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
不僅是麥德林販毒集團的支持者,是該集團一號頭目埃斯科瓦爾的密友,而且利用自己
手中的權力,多次親自參與毒品走私活動。這份起訴書說,根據上述罪征和有關法律,
被告曼努埃爾·諾列加應判處有期徒刑145年,並處以罰款114萬美元……。
想到這份起訴書,這位巴拿馬總統便心中有底了。他突然理直氣壯地站起來,義正
辭嚴地說:“我之所以要作出罷免諾列加將軍的決定,是因為他多次參與安德林販毒集
團的毒品走私,極大地敗壞了我國……”
“胡說!”
諾列加這時突然真的拔出手槍拍案而起,把手槍重重地往桌上一摔,大聲說:
“這完全是美國人的誣蔑和造謠,是為了把我趕下台而找的借口。這是他們一貫的
手法。而你作為巴拿馬的總統,德爾瓦列先生,你難道還不明白嗎?”
德爾瓦列無法回答諾列加的問題,他隻是在考慮自己的命運。因為他知道在座的議
員,大部分是諾列加的親信,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害怕他手中的槍。諾列加的私人衛隊,
已經奉命包圍了總統府。他的嫡係部隊“2000年”營已將坦克和裝甲車開進了城裏,在
全城戒嚴。
總統府的這次緊急議會,盡管劍拔弩張,但一切都按照諾列加的意圖進行。諾列加
決定讓德爾瓦列靠邊站去,自己取而代之。為了做得體麵一些,他還打算先找一個“過
渡總統”來掩人耳目。他並不為這麼做感到為難,他完全有絕對的把握把這些事擺平。
會議的進程果然在諾列加的預料之中。許多聰明的議員都明白,德爾瓦列總統將會
從今晚開始,永遠地離開這個總統府,這裏將又要換上一位新的總統了。於是,大家使
異口同聲地指責德爾瓦列的賣國行為,通過了罷黜他的決議。在諾列加的暗示和授意下,
一致“選舉”了教育部長帕爾馬為巴拿馬“代總統”。
總統府外麵的夜雨停了,巴拿馬的又一次改朝換代也結束了。這時,已經是2月26
日的淩晨6點。諾列加將軍和新當選的代總統帕爾馬,還有其他幾位內閣成員,在武裝
警衛的護送下來到了電視台。
清晨6時30分,在同一座電視台,用同一個話筒,諾列加莊嚴地宣布了罷免德爾瓦
列總統的決定——一場互相罷黜的鬧劇,前後相隔才10個小時,這不能不讓所有聽到這
一消息的人震驚。
從電視台回來之後,諾列加立即派出軍警包圍德爾瓦列的私人住宅,並封鎖了所有
的通道,然後進行搜查。
德爾瓦列麵對滅頂之災。這時,他隻有在一位仆人的指導下,換上清潔工的衣服,
掀開住宅後門邊的下水道的蓋子鑽了進去。這位忠心耿耿的仆人帶著這位昨天還是總統
的人,慌慌張張地沿著黑暗而肮髒的下水道朝前走去。最後,他們終於帶著一身的髒水
和臭氣,逃進了美軍駐巴拿馬部隊的南方司令部。
諾列加獨攬大權之後,他公開向美國提出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的要求。對於這一要
求,美國人當然不好明目張膽地予以拒絕。於是,隻好雙管齊下。一方麵采取拖延的援
兵之計,並在背後大肆攻擊諾列加本人,把他同麥德林集團的交往拿出來大做文章,爭
取把他趕下台,另外找一個聽話的人當總統;另一個方麵就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對
巴拿馬實行慣用的“經濟製裁”。
所以,政變後的1988年是巴拿馬災難深重的一年。
繼1987年停止2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和6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之後,美國政府又於
1988年3月2日正式開始,先凍結了巴拿馬政府在紐約銀行的5000萬美元的外彙存款,隨
後,又扣押了3月份應付的560萬美元的運河使用費。與此同時,美國法院又進行無理裁
決,凍結了巴拿馬政府從紐約市共和國銀行轉到國內去的l000萬美元的現金……。
在一係列的經濟卡壓下,巴拿馬政府拿不到美元,不得不關閉國際金融中心所屬的
12家國內銀行和l00家外國銀行。巴拿馬僅有的600家工業企業,有300家被迫停產關門,
同時關門的還有100家建築公司。大批商店破產,全國失業的職工高達25%至30%,每
天依靠教會的救濟過日子的窮人已增加到7萬人。
巴拿馬,一個僅有200萬人口的小國,麵對這種超負荷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了全麵
崩潰的邊緣。大街上,整天是成千上萬的失業者和饑民在遊行示威。許多學校也停課了,
學生們也走到了街上。整個國家處於動蕩之中。
這時,大多數饑餓的巴拿馬人,想到的再也不是運河的主權和國家的尊嚴,而是要
解決吃飯的問題。於是,一些人便開始遷怒於新上台的諾列加,鼓動和策劃他下台,以
緩解美國人的經濟封鎖。
4月的一天,以巴拿馬國家警察部隊總司令馬西亞斯為首的一批軍官,竟準備發動
兵變。他們帶領一批軍官衝進國防司令部,要求諾列加辭職下台。
但是,諾列加並沒有為馬西亞斯的陰謀所嚇倒。他一得到消息之後,立即派遣他的
嫡係部隊“2000年”營和大批的國防軍,迅速挫敗了兵變。事後,他又改組了陸軍參謀
部和全國各軍區,實行“換馬”和調防,穩住了軍權,也穩住了國家的政局。
與此同時,諾列加還采取緊急措施,下令對所有國營企業實行軍管,宣布全國進入
緊急狀態,派出大批的軍警在街頭巡邏和布防,把一切都控製在軍隊的掌握之中。
穩定了局勢之後,諾列加又通過政府領導的工會組織做失業者的工作,及時動用國
家儲備,用現金支票從國外購進大批的食品。他命令部隊把這些食品裝進一個個的食品
袋,向饑餓的群眾分發這種“尊嚴食品袋”以鼓勵巴拿馬人共赴國難,共渡難關。同時
還由政府組織了許多“大眾市場”安撫人心。由於采取了一係列的應急措施,又牢牢地
掌握了軍權,因此,諾列加政府並沒有毀於一旦。
美國政府見經濟封鎖並沒有迫使諾列館下台,又對巴拿馬進行軍事威脅。從1988年
3月中旬開始實行經濟封鎖的同時,到4月中旬,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美國政府竟三次
向巴拿馬運河地區增兵,總數達到了2760人。再加上美軍南方司令部常駐巴拿馬五萬人
的軍隊,和穿越巴拿馬運河的兩艘“衝繩等”大型攻擊規,到4月中旬為止,美軍進駐
巴拿馬的總兵力已同巴拿馬本國的兵員總數相差無幾,而在武器裝備方麵更是幾倍、十
幾倍於巴拿馬軍隊。
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大兵壓境之時,諾列加依然沒有屈服。在巴拿馬的國家電視台
裏,人們經常可以聽到這位“鐵腕將軍”的誓言:
“我們決不會在美國人麵前低聲下氣,我們也決不會在這殖民主義龐然大物麵前投
降!”
“巴拿馬運河屬於巴拿馬人民,最後的勝利也一定屬於巴拿馬人民!”
諾列加以一種不可動搖的勇氣和人格的力量,終於穩住了巴拿馬的局勢,讓這個多
災多難的弱小國家,艱難地度過1988年的危機。
但是,到了1989年,諾列加參與販毒的指控,又成了美國政府置他於死地的借口。
因為隻有這種借口,才能堵住國際輿論的嘴巴。
1989年1月,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布什走進了白宮總統辦公室,在橢圓形的辦公
桌前開始發號施令。
近年來,毒品貿易使美國的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受害國之一,每年的經濟損失近
l000億美元。如果加上給美國私人企業造成的520億美元的損失,那麼,兩項的總和占
全美國民產值的10%,而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也才占國民總產值的7%。這筆損失實在
怵目驚心。美國公民中吸毒的人數有增無減,到1989年竟達2500萬人之多,這又是一個
令人擔憂的事實,更不要說因為吸毒而引發的搶劫、凶殺、強奸、賣淫等其他社會犯罪。
當新上台的總統布什從美國緝毒總署的情報部門了解這些情況之後,他決心來一個
大的行動。在國家安全會議上,他把禁毒作為主要的內容之一,要求有關部門立即確定
打擊目標,雷厲風行,給國內國外的販毒集團來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於是,諾列加參與販毒的指控又舊事重提,關於他的一係列販毒情報又被送到布什
的辦公桌上。
其中一份情報寫道:
中央情報局駐巴拿馬情報處發回情報,有確鑿證據表明,巴拿馬首腦人物諾列加將
軍是南美販毒集團的支持者,他向麥德林販毒集團及其他販毒團夥提供機場、海關、碼
頭和軍隊,賺取“可卡因美元”。據估計,諾列加每年接受販毒集團的“買路錢”達
1500萬美元之多,而他自己的大量個人資產,大多為販毒所得…
還有一些情報說:
諾列加是南美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頭目埃斯科瓦爾的密友,他們在70年代就合
作走私毒品。諾列加為安德林販毒集團及埃斯科瓦爾提供大量的方便,販毒頭目經常出
入巴拿馬城及哥、巴邊境,但諾列加從未向我國司法機關及世界緝毒組織報告過。
據紐約警方向國務院呈交的報告說,巴拿馬寄往美國的外交郵件中藏有大量的可卡
因,但因對方享有外交豁免權,警方隻有開綠燈。
除了這些危言聳聽的情報外,還有一些更加具體的“罪證”:
1984年2月10日,諾列加以巴拿馬軍事首腦身份訪問我國,趁機將100萬磅大麻偷運
送我國,警方雖然當場發現,但並未沒收;
1985年4月1日,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一架販運可卡因的飛機抵達巴拿馬國際機
場,將2000公斤可卡因裝入巴拿馬空軍C-130大力神運輸機,進入我國,到我國後,這
兩噸可卡因去向不明;
1987年10月8日,美軍駐巴拿馬運河第12特別空降師M旅103團發現一座可卡因倉庫,
但其中的毒品卻被巴拿馬警方強行運走,指揮搶運毒品的巴拿馬軍事指揮人員,手裏拿
著諾列加親自簽署的命令……
根據上麵的情報和“罪證”,美國政府決定以販賣毒品罪再次向諾列加提出指控,
並決定將這位巴拿馬元首逮捕到美國受審。
美國政府這種決定可謂是一箭雙雕:一是為了緝毒,二是為了永久占有巴拿馬運河
的主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巴拿馬還沒有第二個像諾列加一樣的硬漢,敢於同美國人公
開宣戰。
兩種目的孰輕孰重,布什總統和他們的議員們心中有數。
但是,巴拿馬雖然是一個地少人不多的小國家,但它畢竟是一個享有獨立主權的國
家,在聯合國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美國人將這樣一個主權國的元首,像抓一個毒販一
樣抓到美國來,關進美國的監獄,這恐怕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非議。尤其是據某國情報部
門提供的情報表明,當時能與美國抗衡的另一位世界“霸主”蘇聯正在向巴拿馬運河區
滲透。蘇聯的最大情報機關克格勒正派員在巴拿馬收集情報,並準備秘密約見諾列加,
準備在巴拿馬城建立情報站。
這一情報,的確讓布什對美國的決定躊躇了一番。如果蘇聯染指巴拿馬,而自己又
要一意孤行,那麼,說不定又會造成一次全球性的戰爭危機。
為了遏製蘇聯的行動,又能出師有名地逮捕諾列加,美國政府便開展了外交攻勢,
布什總統先後與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法國總統德斯坦、德國總理科爾、意大利總
理佩爾蒂尼、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和澳大利總理基廷等盟友和國家首
腦進行了對話,其中還包括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表明了美國政府準備逮捕諾列加的理
由和行動,並希望能得到各國的理解和支持,來一個全球性的掃毒大行動。
美國白宮的熱線電話馬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反應,許多國家首腦都紛紛給布
什一個明確的答複:表示支持美國政府的掃毒行動,並預祝成功。就連蘇聯總統戈爾巴
喬夫麵對美國政府這種正大光明的理由,也無法表示反對,盡管他知道美國人真正的目
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國際社會的態度,讓布什總統心中踏實了許多,即使逮捕了諾列加,也不會引起世
界時局的動蕩。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隻要有一個合適的借口,美國的海陸空
三軍就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包圍巴拿馬的國防軍司令部,公開地捉拿這位“鐵腕將軍”
諾列加了。
但是,這樣的“借口”遲遲沒有來臨。諾列加從1988年之後,一直在致力於巴拿馬
的治國大事,就像一位總統的“總統”一樣,想方設法使巴拿馬早日走出困境,好像並
沒有發現他與哥倫比亞麥德林販毒集團有什麼新的來往,也沒有發現他同大毒梟埃斯科
瓦爾有新的行動。
正當美國政府在等待他們需要的“借口”出現時,突然,一個意外的機會不期而至
——
1989年10月2日星期一淩晨2點半,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將美國國防部長切尼驚醒
了。
切尼敏捷地抓起聽筒,裏麵馬上傳來上任才一天的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鮑威爾的聲音。
鮑威爾向切尼報告說,據剛剛獲悉的可靠情報稱,巴拿馬國防軍“烏拉卡營”營長
菲瓦塞·希羅爾迪決定在10月2日上午發動政變,推翻諾列加。希羅爾迪要求允許他的
妻子和家人暫時躲進駐巴拿馬的美軍基地,並且請求美國出兵封鎖美洲大橋和阿馬多公
路,以保證他的政變成功。
切尼一聽到這個消息,臉上頓時露出極度的興奮。他當即表示同意希羅爾迪的妻子
和家人到美軍基地避險。至於封鎖美洲大橋和阿馬多公路的事,切尼卻猶豫了一下,他
隻對鮑威爾說:“待我立即請示總統之後再給你回話!”
美國總統布什接到切尼的專線電話之後,對是否出兵一事他也拿不定主意,隻好對
切尼說:“上午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內。閣緊急會議。”
他也隻有聽聽那些高參們的高見。
10月2日上午8時半,內閣緊急會議召開。國防部長切尼通報了情報之後,所有的與
會者一致表示:
“屆時見機行事,封鎖道路!”
9時整會議結束,也同時向有關部隊下達了上述命令。僅14分鍾以後,駐巴拿馬美
軍就完全占領了各交通要道,隨時配合希羅爾迪率領“烏拉卡營”的兵變。
這時,切尼和鮑威爾等一批軍事首腦,正聚集在五角大樓的指揮中心,緊盯著那麵
牆上的大屏幕,密切注視巴拿馬的動向。
然而,一個意外的消息傳到五角大樓:
希羅爾迪決定上午的政變取消,改到下午3時。
緊接著,又一個消息傳來:
下午3時的政變取消,改為晚上8時。
夜幕降臨了,那幅大屏幕前的人們又全神貫注,翹首以待。誰知又一個情報傳來:
晚上8時的政變取消,改在明天(10月3日)上午進行……
此時切尼還沒聽完這一報告,就摔掉手中的大鉛筆,大罵:“希羅爾迪,你這個
豬!”
這時,切尼同鮑威爾都不約而同地想到:這很可能是諾列加投下的一個圈套,同這
個希羅爾迪共同密謀,引誘美國人上鉤,或者是同美國政府開個“玩笑”,以試探對方
的態度。
想到這裏,他們都不由得有點擔心。互相交談了幾句話,鮑威爾建議,暫不宜向總
統布什報告,隻有靜觀其變。
切尼點了點頭,立即向駐巴拿馬美軍司令部和所有行動的部隊下達了一道死命令:
“見風使舵,任何人不得輕舉妄動!”
然而,就在美國人疑慮重重,舉棋不定的時刻——10月3日早晨8時,巴拿馬政變發
生了!
這天早晨,諾列加將軍像往常一樣,親自驅車來到國防軍司令部大樓上班。然而,
當他剛一把車停在每天的老地方走下車來,他就被希羅爾迪指揮的“烏拉卡營”的幾位
士兵扣押了,並把他關進了一間作為臨時監獄的秘密地下室。緊接著,“烏拉卡營”控
製了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大樓。
此時,帶著政變成功的興奮和緊張,政變的總指揮希羅爾迪迫不及待地來到國家電
視台,站在曆任總統和諾列加將軍多次站過的地方,用幾乎是同一隻話筒向巴拿馬人宣
布:
“各位公民早上好!在此,我,巴拿馬國防軍‘烏拉卡營’營長莫瓦塞·希羅爾迪
鄭重宣告:原國防軍總司令諾列加將軍已被扣押,國防部已被控製。這是一次純粹的軍
事行動,不涉及任何政治交易。而且特別說明的是,美國人沒有參與這次政變。我們這
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強行讓諾列加將軍交出大權,自行隱退,恢複軍人的威信、人
民的尊嚴和1968年的革命方針,結束由他主宰多年的軍人政治……”
希羅爾迪的宣言傳遍了巴拿馬,也傳到了美國軍方司令部。有意思的是,希羅爾迪
的妻子和家人並沒有躲進美軍基地。也許是由於緊張、疏忽或者是太順利了,一直到將
諾列加扣押以後,希羅爾迪都沒有把政變的消息通報美國政府。結果嚴陣以待的美軍南
方司令部司令瑟曼中將在這次政變中,完完全全地作了一次“壁上觀”,沒有幫上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