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精神的曆史文化淵源(1 / 2)

遼寧精神的曆史文化淵源

文史講壇

作者:張潔

張潔,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東北淪陷史研究室主任,承擔國家特別委托課題“真相史料研究”及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及省領導批示,並被相關部門采用。專著有《曆史回眸:沈陽九君子與國聯調查團》等。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此為遼寧得名之始,寄托了人們對於“遼河流域永遠安寧”的向往。在新的曆史時期,“天遼地寧、愛國奉獻、誠信務實、創新爭先”則把遼寧的內涵闡釋得更為深刻,十六字的表述語是對遼寧厚重曆史文化的全麵凝練與升華。

“天遼地寧”是對遼寧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古代文化的凝練與升華

遼寧位居中國東北,屬山水形勝之地,長白餘脈不減巍巍霸氣,遼河曲走滋養沃野千裏。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遼寧成為風水寶地,不僅有鳳來儀,更兼虎踞龍盤。這裏四季分明,氣象萬千,物華天寶,福澤久遠。

遼河的黑土地哺育著遠古的先民。他們穿越一路的風霜與滄桑,采擷著人類文明的朵朵奇葩。回望秦開拓土,仰觀漢唐明月,心懷明清戰場,坐擁盛京繁華,點點滴滴凝結成顆顆明珠,在遼河兩岸熠熠發光。

金牛山遺址猿人化石的完整性世界罕見;查海遺址的精美玉器和石砌堆龍是中華文明的典範;新樂遺址出土的碳化鳥形木雕飾品,比埃及出土的木雕製品早2000多年,被譽為世界之最,仿照其形狀製成的“太陽鳥”巨型雕塑也已經成為沈陽市的象征;牛河梁遺址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這些遺址,默默講述著遼寧燦爛的古人類文明的發端。

步入沈陽渾河南岸,可見秦開雕像傲然而立。戰國末期,燕國大將秦開擊退東胡,占據遼河以東地區,開啟了中國東北確立封建郡縣製的曆史。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遼寧地區設置了遼東、遼西、左北平郡。此時,河北、山東等地很多居民遷至遼寧,共同開發遼河流域。

自古以來,開發與征伐總是相伴而生。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征烏桓,途中登臨碣石山(今遼寧綏中縣萬家鎮的止錨灣海濱),麵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壯麗的《觀滄海》詩篇。公元645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征討高句麗,攻克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登城頭作《遼城望月》以賀勝利:“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進入封建末世,遼寧的地理位置越發重要。滿族入主中原並建立起強大的統治,在中國曆史上開辟了空前的疆域。清前文化在沈陽光華四溢,源遠流長。2004年7月1日,故宮、昭陵、福陵、新賓永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時期,點綴遼寧的還有“滿洲第一詞人”納蘭性德、“三江才子”王爾烈、中國指畫始祖高其佩等人,他們載著藝術的芬芳,將遼寧的天空裝扮得絢麗多姿。

“愛國奉獻”是對遼寧精忠報國、義勇雙全的抗戰文化的凝練與升華

遼寧人的愛國奉獻精神在多災多難的近代體現得尤為鮮明。厚重的白山黑水,養育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無數英雄。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戰敗。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清廷被迫開放遼寧牛莊(後改營口)為商埠,使其成為中國東北第一個對外貿易港口。隨即,各國勢力滲入遼寧,抗爭與探索、擔當與奉獻成為時代的主題。

稍後,遼寧成為日本五十年侵華史(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的重災區。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遼寧,日本最早在遼寧登陸,黃海海戰、虎山之站、遼陽保衛戰、金旅之戰等戰役對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遼寧飽受戰火塗炭,也湧現出一批抗日英烈,他們倒下的是身軀,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一幅甲午群英圖展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抗日英烈,他們用生命捍衛主權,魂不辱國殤。金州名士閻士開,提筆寫下“寧做中華的斷頭屍,不做倭寇的屈膝人”,展現了遼寧名士的錚錚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