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精神的曆史文化淵源(2 / 2)

1931年9月18日,早已越過了中國國防線的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遼寧由此站在了十四年抗戰的最前線,許多重大節點性事件都發生在遼寧,遼寧幾乎是二戰的微縮版。國難當頭之際,國民黨愛國將領王鐵漢、黃顯聲毅然衝破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遼寧義勇軍揭竿而起,“老梯子”高鵬振,“老北風”張海天,唐聚五、鄧鐵梅、郭景珊,李春潤、苗可秀、白子峰……他們的名字刻進遼寧的曆史,“寧為義勇死,節烈永芬芳”是他們人格的寫照。東北抗聯戰鬥最艱苦,堅持時間最長,抗聯將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質使他們成為中國抗戰史上的重要符號和精神旗幟。東北名流作為當時東北抗日救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更多地發揮了軟實力的作用,“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高崇民、杜重遠、鞏天民、王化一、王卓然等都在商業、教育、金融等領域有突出的貢獻和卓著的影響力。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代表,他們的救國救民行為對當今知識分子和高級白領的社會擔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教育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但戰火尚未熄滅。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與朝鮮唇齒相依的遼寧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抗美援朝後方基地的重任,湧現了“龍虎中隊”“快輸中隊”“頑強中隊”“突擊中隊”等模範集體,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遼寧人民以自己的生命和熱血捍衛國土與家鄉,一步一個腳印走過曲折,戰勝磨難,平熄烽火,邁向輝煌。

“誠信務實、創新爭先”是對遼寧不辱使命、勇於擔當的工業文化的凝練與升華

新中國建立後,發展重工業成為當務之急。遼寧人以誠信務實和創新爭先精神創造了工業奇跡,奠定了新中國重工業基地的地位,贏得了“共和國長子”的美譽。

1953年到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把遼寧作為全國重工業建設基地進行重點投資,全國156個工程項目中有24個重點項目落戶在遼寧。與此相配套,遼寧安排了620個省、市重點工業項目。遼寧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石油、煤炭、電力、建材等行業為主體的重工業體係,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搖籃。沈陽機械工業著稱全國,與“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等共同構成了遼寧的工業骨架。大機器的轟鳴奏響新中國重工業的樂章,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終於挺起了鋼筋鐵骨的脊梁,鞍山鋼鐵公司、大連造船廠的成長壯大都見證了我國工業戰線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工業崛起的征程上,遼寧湧現出大批的英雄模範。他們本著務實的作風、奉獻的精神、創新的理念,不斷地譜寫著工業的輝煌,遼寧工業文化中始終湧動著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這就是“創新與自我創新”。且看:從1950年至1978年,“馬恒昌小組”實現技術革新840多項;從1957年至1965年,尉鳳英革新小組完成技術革新項目707項;同樣堅持科技創新的還有王崇倫、王鳳恩、張成哲等模範人物,他們是遼寧一個工業時代的代表。本著務實與創新的精神,遼寧創造了共和國眾多的“第一”:第一部噴氣式飛機發動機,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第一根無縫鋼管,等等。遼寧把巨額工業利稅上繳國家,把百萬之眾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輸送到全國,體現了“共和國長子”的擔當。

走過曲折起伏,今日的遼寧依然是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而且又贏得了“共和國裝備部”的美譽。“五朵金花”、楊建華、徐強、曹佰庫……他們是新時期“誠信務實、創新爭先”的傑出代表,他們是遼寧工業走向新的輝煌的中流砥柱。

遼寧精神不是憑空擬定的。它植根於遼寧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土壤,是各時期典型文化的凝練與提升。遼寧精神既是對遼寧曆史文化的總結,也是高度的引領,它輻射過去,更光照未來。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