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場 新希望
民情手記
作者:蔡雨田
充滿生機的青紗帳
在被確定為駐村工作隊隊員的半個月後,8月6日終於要赴村幫扶對接了。心情,既忐忑又興奮。雖然對農村有些了解,但對於要去當村官,還是覺得很新鮮。幫扶對接是認門兒,是規定動作,上麵是有文件要求的,還有具體時限。幫扶單位與被幫扶單位接上頭,我們村官的生涯就算正式開始了。分管扶貧工作的副局長、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帶領我們與當地的縣、鄉分管工作負責人,與幫扶的老戲場村村“兩委”班子成員見了麵。領導的重視,讓我們信心倍增。
也許是人生中的一種緣分吧,把我所在單位——遼寧省委老幹部局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老戲場村聯係在了一起,又是何等的榮幸,我們能成為局機關首批駐村工作隊隊員。說心裏話,當初自己並沒想要主動報名扶貧。作為一個8歲孩子的媽媽,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父母公婆都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自己曾給自己設定了很多的條條框框。但當領導信任地把局機關駐村隊員的任務交給我的時候,我還是欣然受命,義無反顧。
紅廟子鄉之前就是我們單位的扶貧聯絡點。而老戲場村地處紅廟子鄉的最東端,比較偏僻,再往裏就沒有路和外界相通了,是個不大的村莊。老戲場村是鄉裏多年的貧困村,全村共有173戶,589口人,人均土地3畝,人均年收入低於5000元。有國家級、省級困難戶49戶,173口人。多年來,老戲場村沒有集體經濟,沒有設施農業,經濟作物鮮有種植,絕大多數農戶種植玉米和水稻,靠天吃飯,收入來源單一,生活貧困。陳英副局長勉勵工作隊同誌按照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的統一部署,結合當地縣鄉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理清扶貧工作思路,製定扶貧工作規劃,形成可行性實施方案,為為期三年的扶貧工作開個好頭,打下堅實的基礎。新賓滿族自治縣副縣長張文新也對扶貧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
簡短的對接工作結束,我們即將返程。8月的新賓大地,一片蔥蘢。一望無際的稻田已拔節抽穗,沉甸甸的玉米棒讓人欣喜。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作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我們擔負著組織的重托和村民的期盼,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們必須勇往直前。透過充滿生機的青紗帳,我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秋天,豐收的喜悅充盈心田。
和老鄉睡一鋪炕
新賓雖然沒像遼西北地區那樣旱情嚴重,卻也是兩個月沒下一場透雨了。而8月25日,我們駐村第一天,恰逢一場喜雨。出沈陽,過撫順,剛到新賓,雨就開始下起來,一陣緊似一陣,這或許就是我們帶來的福雨吧。經過近4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你好,老戲場!我們來了!”對接那天,我們隻能算是造訪,如今,我們是以家人的身份,我們就要成為老戲場人了。
我們三個人被安排住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蘭世偉家。蘭世偉隻有33歲,已在任上5年了,是一個熱情實在的人。在鄉裏吃過中午飯,見過鄉領導,再趕往老戲場村,已是下午兩點多鍾了。我們決定在村裏轉轉,了解了解情況。雨後初晴,老戲場村的空氣格外清新,帶著一股花草的清香。呼吸在這裏變得更加暢快,視野在這裏變得更加開闊,目之所及,天高雲淡。老戲場的村部極其簡陋,空蕩蕩的院子裏,一副鏽跡斑駁的籃球架孤零零地矗立著,據說這是當年知青留下的。主路上,幾盞太陽能路燈看著還挺氣派。蘭世偉說,這還是從鄉裏軟磨硬泡要來的,因為隻有這麼幾盞,隻能安在村部附近的主路上,其他村民還挺有意見。蘭世偉給我們講了他的許多打算:修河堤,修水渠,重建村部,建文化廣場,再安裝50盞路燈。這一切都需要錢,而當下村裏一分錢沒有,還欠外債幾十萬元。難哪!我們安慰小蘭,慢慢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吃過晚飯,收拾停當,已是7點半了。我們駐村隊員有男有女,兩名女同誌被安排和蘭世偉妻子、大女兒住西屋,另一名男同誌與蘭世偉及其父親、小女兒住東屋。當地村民習慣晚上早早入睡。8點鍾,蘭世偉媳婦和孩子就睡了,我們不便再開燈說話,也隻能入鄉隨俗,早早躺下。躺在炕上,我想了很多:工作怎麼開展,規劃如何製訂,住宿生活會不會打擾蘭世偉一家……看看手機,半夜兩點了,一起駐村的楊姐也還在翻身“烙餅”,我猜她也和我一樣。和老鄉睡在一鋪炕上,肯定是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這一晚,注定是個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