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錘煉,1964年10月13日晚,毛澤東在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賀龍、陳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觀看了歌劇《江姐》。毛澤東看得很專注。第二天便接見了劇組的同誌們。年底,劇組準備去南方演出,毛澤東再次鼓勵:“我看,你們可以走遍全國,到處演,去教育人民嘛!”
兩個月後,毛澤東想見一見《江姐》的劇作者閻肅。
在中南海,毛澤東笑嗬嗬地走過來,握住閻肅的手:“你那《江姐》寫得不錯啊!”閻肅聽不大懂湖南話,隻是一個勁兒地點頭,又一連串地謙虛:“寫得不好……寫得不好……請主席多批評!”
毛澤東見閻肅聽不大懂他的話,也不再說了,他讓工作人員取來一套精裝的《毛澤東選集》送給閻肅。閻肅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成了閻肅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記憶,才有了閻肅愛黨信黨、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才有了閻肅滿懷激情地創作出一首又一首歌頌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大步向前的好歌。
一曲《敢問路在何方》
使他的名字走進了千家萬戶
1983年《西遊記》投入拍攝時,導演楊潔並沒有想到讓閻肅寫這個劇的主題歌詞。音樂編輯王文華約來主題歌,讓楊潔審查。楊潔看後覺得不大夠勁兒,決定另找人,輾轉找到了閻肅。閻肅在看過樣片之後就開始琢磨:他們師徒四人,作為大師兄的孫悟空牽馬走前,師父唐僧在他身後,沙和尚挑著擔子,善於倒打一耙的豬八戒跟在後頭,於是,“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這些好似天然生成的優美詞句便從他心底湧出。但刻意求新的閻肅仍覺得缺乏深度。閻肅苦惱地說:“當時逼得我滿屋子轉,居然將地毯踩出條白印來。”他猛然想起魯迅先生“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名句,瞬間蹦出“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的“點睛之筆”!有了這句,全盤皆活。
主題歌寫好後拿到楊潔那裏,楊潔一看大加讚賞。作曲家許鏡清賦予了優美旋律。於是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就這樣傳遍了千家萬戶,成為那時最為流行的歌曲。
從此,閻肅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許許多多被人們傳唱的歌詞,包括曾風靡一時的京腔京韻京曲。這些歌唱醉了聽眾,唱紅了歌星,他也成為了詞壇上公認的“大腕”。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閻肅生於河北保定,10歲時隨父母遠走巴山蜀水,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並於1948年考入重慶大學。在重慶大學,閻肅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地下外圍組織。
1952年,閻肅隨部隊開進了朝鮮,成了一名“最可愛的人”。
因閻肅文化水平比較高,在部隊被分配做宣傳工作。白天,他到部隊戰鬥的第一線,了解各連隊的英雄事跡;到了傍晚,就現編現寫現唱,給戰士們表演。
從朝鮮戰場回來,閻肅原來所在的青年文工團改名為西南軍區文工團。閻肅在當演員的同時,又當舞台監督,還拉大幕以及催場。1955年,隨著當時幾個大軍區撤銷,原西南軍區文工團一分為二,閻肅隨歌舞團大部調入空軍空政文工團。
在空政文工團他先做演員,後當隊長,最後又幹上了創作員。幾十年來,他以驚人的毅力閱讀了大量中外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特別是熟讀唐詩宋詞,這為他創作大手筆的佳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閻肅寫歌聲名顯赫,同時還創作過幾出頗有影響的京劇現代戲。比如京劇《紅色娘子軍》,其中的兩句唱詞至今他還念念不忘:“五指山為什麼不把五指握成拳,打死南霸天!”此外,閻肅還創作過現代京劇《紅岩》。
閻肅的讀書範圍可說是包羅萬象,他經常說,不要封閉自己,讀書要雜一點。說起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品,閻肅認為是魯迅的《呐喊》《野草》和《朝花夕拾》。他說:“藝術應該是嚴肅的,而不是一群搔首弄姿的人的江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得有個脊梁骨,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脊梁’。”
許多人問閻肅為何能創作出這麼好的歌詞、出這麼好的點子,其中有什麼訣竅?他的回答是:“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在創作上沒有別的竅門,隻有以上這八個字。”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