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工作法”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教育實踐活動
作者:王敏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采取“234工作法”,堅持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黨員,切實促進了基層黨組織服務效能的發揮。
突出“兩項重點”,夯實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基礎。一是突出“領頭雁工程”。真正把黨性強、能力強、群眾公認的優秀人才選進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同時,加強後備人才特別是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建設,集中對1135名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幹部進行培訓,提升他們服務群眾的能力。二是突出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建設工作。通過台賬管理、先進與後進對接、領導幹部包幫、選派第一書記等措施,幫助39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實現晉位升級。
深化“三大創新”,助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上檔升級。一是優化組織設置。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模式,目前已建立黨組織65個;完善社區“功能性”“樓院”等黨支部設置模式;探索街道、社區與轄區單位聯合組建區域性黨組織。二是完善定諾服務。圍繞年度工作目標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采取黨組織年初定諾,年末群眾評諾的形式,形成常態化服務群眾工作機製。三是開展“三走進”活動。1100多名縣級及科級領導幹部走進所幫扶貧困戶的家門,74個縣直部門走進結對幫扶的村,2280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認領崗位,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破解“四個瓶頸”,確保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各項工作整體推進。一是建立“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增強代表委員服務群眾的能力。二是健全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年度量化考評指標體係,確保基層黨建工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三是推進陣地建設。在今年解決11個村無村部的基礎上,3年內按新標準完成全縣未達標村、社區活動陣地建設。四是以健全完善鄉鎮、街道便民服務大廳綜合功能為重點,在社區和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建立“為民服務站點”,形成三級便民服務網絡。
(作者單位:阜蒙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