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幹部服務群眾“零距離”
教育實踐活動
作者:李勝基 梁寶華
“現在辦事真是太省事、太順暢啦!”這是新民市張家屯鎮後大河泡村廣大群眾的深切感受。該村為民服務代辦站運行5年來,為群眾代辦了數不清的事項。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村黨支部以抓作風建設為契機,圍繞群眾需求找差距,代理員自覺提升服務能力,努力爭做“四勤”幹部,讓群眾在方便、快捷的服務中得到更多實惠。
勤動腦,樹服務群眾的好樣板
2008年,後大河泡村率先在新民市村級開展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活動。2012年,建成全市標準最高的便民服務大廳。為進一步做好聯係服務群眾工作,建立了村幹部“8小時工作製”,公開代理員的崗位職責和聯係方式,公示代理服務流程圖,安裝了3.8平方米的LED顯示屏,使群眾對代辦事項進展情況一目了然。後大河泡村從實際出發,確定和農民最為相關的33項內容作為主要代理項目,並將農戶繳納電費、電話費、上網費、有線電視費等納入代理範圍,確保為民服務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後大河泡村是稻田主產區,村民反映給稻田放水牽扯太多精力。代辦站便安排4名有經驗、有責任心的放水員為全村1200畝稻田統一放水,既有效避免農戶因爭水引發矛盾,也使更多的富餘勞動力抽出身來外出務工經商。
勤動手,做有求必應的“小靈通”
前不久,養魚戶朱春偉來到村上對代理員說:“南方一位收購商下了一宗大訂單,需要擬訂購魚合同,提出將合同樣式用電子郵件發過去看一看。”代理員僅用一個小時就擬好合同樣式,並用電子郵件發了過去。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代理員,過去在代理工作中經常被群眾的各種請求難住,麵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場麵,他們既感到慚愧,又十分著急。村黨支部書記張洪芳對代理員說:“作為代理員,我們不能僅限於為群眾跑跑腿、辦點事,還應熟悉和掌握盡量多的技能,幫助群眾辦更多的事。我給大家帶個頭,就從掌握電腦技術開始。”他們從市裏聘請來老師,手把手搞培訓。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代理員們不僅能熟練操作電腦,還可以通過網絡幫助村民解答技術難題、銷售農副產品,村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小靈通”。
勤動嘴,當不厭其煩的解說員
為及時給群眾提供服務,代辦站印製了800張“便民服務卡”向農戶分發,村民遇到什麼困難,按照服務卡上的電話,第一時間就能找到代理員,真正使群眾“一卡在手、辦事不愁”。代理員還主動利用各種場合,宣傳解釋土地流轉、林權改革、涉農補貼等方麵的支農惠農政策,為群眾答疑解難。在農機、家電、汽車下鄉等活動中,代辦站通過廣播向群眾廣泛宣傳農民可以享受到的補貼政策,講解各項補貼的目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標準。村民有的內容沒聽懂,就找代理員或通過電話向他們谘詢。代理員沈偉自豪地說:“我們代理員既是服務員,又是宣傳員、解說員,是村裏的大忙人。我最多一天回答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就有100多個。”
勤動腿,成隨叫隨到的熱心人
麵對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群眾有“三怕”:怕代理員遺失資料,怕代理時間太長,怕耽誤自己的時間。對此,代辦站向群眾承諾,全天服務,即到即辦,能當日辦結的決不拖到次日。村民敬國棟的兒女常年在外打工,每月給他的生活費隻能寄到信用社,因他腿有殘疾,幹著急就是取不了。代理員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每月準時如數地將彙款取出送到敬國棟手裏。村裏的代理員始終牽掛弱勢群體的衣食住行,代理員分成3個小組,與村裏12戶貧困戶和“五保”戶結成幫扶對子,定期為他們送米、送麵、送油,沒錢購買農用物資,就出錢幫他們購買,有什麼大事小情,隨叫隨到。村民們評價說:“咱村的代理員個個都是熱心人。”
後大河泡村代辦站通過“四勤”, 共為群眾代理各類事項3562件,踐行了“群眾有求,幹部必應”的莊嚴承諾,使為民服務代理製成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響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