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子女求職期,父母更思慮(二)
2013大學生求職菜鳥,走你!
不要進一步逼迫因求職而陷入孤獨的孩子
我出生於1962年,今年50歲。我在1980年進入大學學習,1984年步入社會。想來下一批應屆生的父母應當和我是一代人吧。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作為父母,我們應當為求職中的孩子提供哪些合理的幫助。
“咦?難道連求職也要父母跟著忙活?那也太溺愛孩子了吧……”
不要這樣想。通過采訪,我見過不少父母妨礙孩子求職的例子。
有些父母會說:“你讀的可是某某大學,當然要進好公司啦。”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施加毫無幫助的壓力:“你怎麼還沒定下工作單位?”
有些父母則會拘束子女的求職意向:“兒子進銀行或者商貿公司,女兒就去當空姐。”
孩子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有些父母卻讓其繼續求職:“爸媽沒聽過這家公司,你還是找個更好的工作單位吧。”
孩子怎麼也找不到工作,有些父母則輕率地勸導:“算了,不如先考研或者出國留學吧。”
若父母采取以上態度,孩子便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父母為什麼會做出這些反應?因為他們當年的就業形勢與今天的就業形勢完全不同。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就業異常困難的時代。如果做父母的不能正確理解現實情況,還抱有舊時代的價值觀和常識,就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開始求職之後,孩子們會被卷入信息漩渦當中,他們要與朋友和同學競爭,求職期間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獨和不安。某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職工說:“在就業指導談話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哇的一聲哭出來。如果沒有被任何一家公司錄取,他們自然會對未來感到困惑,並因此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父母再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話,孩子們就太可憐了。”
求職的主角自然是孩子,但孩子的心情卻會因為父母的態度發生180度的轉變。2010年日本的自殺死亡人數為31680人,其中424人是因求職失敗而自尋短見,這個數字比上一年增加了19.8%。當然,死者並非都是年輕人,但是當我讀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想,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讓孩子們因為就業而將自己逼入絕境。
父母應當理解的四件事
我希望父母們理解以下四件事。
第一,求職與考試完全是兩碼事。或許各位的子女此前在考試戰爭中脫穎而出,進入了出類拔萃的大學深造。如果你將求職看作是考試的加時賽,那就大錯特錯了。
高考的上線人數不會因經濟變動而發生變化,隻要孩子拚命學習,考取第一誌願的大學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情。通過參加學校與補習班的課程,學生很清楚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了解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獲得成功的途徑非常明確。
(來源:《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