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安全文化源遠流長,這是一筆寶貴財富,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在當下全國推動安全防災的進程中,安全文化已備受關注。在2014年10月,國家安監總局的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現場會上,相關領導要求建設集“安全理念、安全製度、安全環境、安全行為”四位一體的安全文化,切實用安全文化凝聚防災減災的力量。
曆史地看,自中國第一部安全文化專著《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問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至今已20周年,安全文化在中國確實經曆了從知之不多到全麵普及的階段,但縱觀安全文化教育,如今還停留在對國外最新安全文化理念的引進及傳播上,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中所集聚的智慧及要點的介紹極其缺乏。
黨的十八大以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日盛,有文化的繁榮興盛才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已成為主題詞,以此縱觀安全減災領域正推進的安全文化教育內容,極有必要增加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安全語境。作為中國的安全減災科技工作者,在思考安全文化教育問題時,不知道、不信仰、不學習本民族的安全減災智慧是非常可怕的。
安全文化由來已久。有人說,一切原始工具的出現都是生存活動的產物,而生存的根本正是安全。保障自身無危無損的人類行為及其所留下的“痕跡”都屬安全文化。
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可一場水災毀滅了遠古時期人們所不知曉的文明,相傳隻有諾亞一家憑借一葉方舟躲過劫難,成為人類始祖的象征,此外,放飛的鴿子銜著一根橄欖枝,更讓人想到健康與安全。如今,橄欖枝已是超越時空的人類平安的圖騰;百年的現代奧運會都有一個重要的火種采集、點燃的莊嚴儀式,相傳在很久以前,人們決定每四年在奧林匹亞聖城舉行一次奧運會,點燃聖火,是為了紀念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成為人類的永恒生命之火象征。卡爾·馬克思對普羅米修斯造福人類的安全形象評價道,他是“哲學的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
在中國有兩幅人們讀了幾千年尚難讀懂的圖,即“河圖”與“洛書”。自從有學者發表論文稱“河圖”為氣象圖,“洛書”為方位圖時,這千古之謎才被解開。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也以符號化手法反映了具體事物。災也寫作“災”,在篆文裏,有寫成“
人類迄今的安全對策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條件反射,二是表現為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活動及其對象化。顯然,條件反射式的安全行為不具有文化屬性,隻有當安全成為人類的一種自覺的需要,人類的行為不再僅僅表現為條件反射,而是一種思維的對象化時,安全才成了文化。安全不是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的抽象事物,更非條件反射,是人類文化係統的構成元素,安全的文化屬性也可稱為“安全的人為性”,明白了這層意思就等於對安全的切入點找到了結合麵。
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係列名著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的安全減災警句妙語。
《十問》中,堯問舜:“天下孰最貴?”舜答:“生最貴。”《孝經·聖治章》也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強調天地之間,生命最寶貴,要敬畏並珍愛。
孔子說:“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這不僅是從孝的視角出發,更是提醒世人要愛護自己、保護生命安康;《論語·鄉黨篇》說: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時,一天“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雖然馬廄失火,但孔子先問有沒有人受傷,體現了對人絕對安全的第一關切。後來,孔子的學生季桓子繼承了孔子的安全觀,據《左傳·哀公三年》記載,魯桓公廟、魯僖公廟發生火災,季桓子趕到現場,下令道:“救火者,傷人則止,財可為也。”意指救火的人若受傷了,或麵臨生命危險要立即撤下來,停止救火。因為財物燒毀了還可再造,可若人的生命受到傷害,將無法彌補。可見,在春秋時代,重視人的安全價值已成中國傳統文化之主流。
《周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被後人稱作中國的“憂患之學”,蘊含著豐富的安全智慧和哲思。易者,變易;周者,周轉。聖人觀於天象,發現萬事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循環往複,周行不殆,人類的安和危、存和亡更是如此。《周易·係辭傳下》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也就是說,平安時不可忘危險,生存時不可忘滅亡,太平盛世不可忘禍亂,個人才平安無事,國家才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