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劉晝《劉子·利害》說:“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患發生”,意即想到危險,危險或許就不會到來;忘卻災禍,災禍到來時將束手無策。《三國誌》也說:“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知得知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凶。”聰明的古人早有斷言,將禍患消除在萌芽之時,是明智之舉。
古人有言:“防患於先而不至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閑視之。”它在告誡人們:一是要防患於未然,預先警覺潛在的危險,二要有能力發現自己所處不利境地,盡早及時逃生。
中國古代防災文化還有無數的、係列化安全實用的技法及要訣,易記也有操作性,如能領會,今人可受益終身。
清代錢德蒼的《解人頤》中有首安全文化的詩,題為《碧鬆道人防患詩》,其內容是:“房裏無人莫烘衣,烘衣猶恐帶頭垂。執燭過防光燥物,吹燈要看火星飛。水缸煞炭方為穩,木桶盛灰大不宜。家中縱有千般事,臨睡廚房走一回。”
從安全技術措施看,戰國時的《墨子》一書中提出了安全防範和治理見解,在《備城行》《雜守》《迎敵祠》各篇中,既有防禦設置、建造要求,也有明確數據,是早期防火規範的雛形;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的地動儀,是人類曆史上認識地震的較早儀器;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冶煉工藝及采礦技術,其中包含了預防瓦斯中毒和頂板事故的技術對策;江蘇鎮江西津渡由於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在宋代就創建了防災救災組織——救生會,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形成具有慈善公益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這是中國現代救生業的緣起。
在中國古代防災策略製定的卓越人物中,不能不提及康熙皇帝。他執政的61年間(1662~1722年),我國震、水、風、火無年不災,但康熙皇帝以其防災除患觀問計當時,對今天也有重要啟示。
康熙執政時,正值我國華北第六個地震活躍期,相繼發生1668年郯城8.5級地震、1679年三河至平穀8級地震和1695年洪洞8級地震。康熙本人在北京和承德經曆過1665年通縣6.5級地震、1679年三河至平穀8級地震、1720年沙城6.3級地震,這些都促使他對地震的自發性進行分析與研究。1721年,康熙撰寫了題為《地震》的論文,他認為,“大凡地震,皆積氣所致”,並提出關於防災的一係列方略(含社會治安對策)。
麵對不斷的火患,康熙也直接製定了一係列防火措施。如1680年1月4日,太和殿失火受毀,後查明是6名禦膳房太監炊火不慎所致。康熙頒詔:“宮內各處燈火,最為要緊,凡有火之處,必著人看守,不讓一時少人,總管等要不時巡查。”1695年4月6日,西苑五龍亭、興明殿等處遇火被毀,大火夜間發生,撲救不力,燒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康熙即到現場並頒詔。
蝗災是中國曆史上經常發生的嚴重農業災害,1709年間,吏民遵循康熙詔旨,開展了滅蝗戰鬥,康熙親臨現場,鼓舞士氣,蝗蝻滅盡,再加上天公作美,及時落下透雨,控製住災情,莊稼豐收在望,這使康熙帝下詔滅蝗災傳為美談。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安全文化源遠流長,這是一筆寶貴財富,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盲目地薄古厚今。曆史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曆史有如悔過書,熟讀之則可引以為戒,糾正未來的錯誤;曆史是生命的雕刻師,能鑿刻出人類最真實的相貌;曆史如一列不停駛的火車,火車本無始終,有始終的僅僅是乘客……叩問曆史、感悟人生、擁抱睿智、啟迪心靈,讓我們對中華文明多一份敬重,認真研讀傳統文化的安全減災智慧,為平安中國的建設多一份努力和思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