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逆境而生的歐亞經濟聯盟(1 / 3)

俄羅斯外焦內困之際,在輿論的質疑和猜測聲中,歐亞經濟聯盟啟動和首輪擴員安排能夠如期完成,實非易事。

2015年1月1日,由俄羅斯倡導的歐亞地區經濟一體化機製——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在俄羅斯因西方經濟製裁和國際油價大跌的雙重衝擊,經濟形勢急劇衰退的背景下,這一新的地緣經濟體逆境而生,其麵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引人關注。

如果說蘇聯解體標誌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終結,則獨聯體的成立意味著該地區一體化時代的開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曆經風雨,從紙上談兵到實質性發展,曆經3個時期:

1993至1999年——虛多實少、緩慢低效期。這一時期,俄羅斯在經濟上急於擺脫獨聯體國家的負累,尚未顧暇區域經濟一體化。而獨聯體各國初獲主權獨立,國家經濟疲弱,政局不穩,各國間利益分歧突出,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的政治意誌和現實基礎還相當脆弱。一體化進程紙上文件頗多,但實質進展極為有限。

1993年9月,獨聯體12個成員國簽訂《關於建立經濟聯盟的條約》,擬參照歐洲一體化模式,分階段建立自貿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貨幣聯盟;1995年1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達成《關稅同盟協定》;1999年2月,俄白哈與吉爾吉斯斯坦簽訂《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條約》。這些協議因現實條件並不成熟,基本停留在紙麵。盡管如此,它們卻為日後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俄白哈“關稅同盟”奠定了思想和法律基礎,積累了正反麵經驗。

2000至2006年——蓄勢待發、積極醞釀期。普京上台後,他的大國複興雄心和歐亞主義思想引領俄羅斯走上倡導地區一體化道路。2000年以來,獨聯體各國曆經10年動蕩之後,也集體出現積極的增長態勢,為一體化邁上新台階創造了物質條件。

2000年,俄白哈塔連同吉爾吉斯斯坦五國簽訂《關於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條約》,其宗旨即實現成員國經濟一體化。2001年5月,歐亞經濟共同體宣告成立。此後,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亞美尼亞和摩爾多瓦相繼成為成員國或觀察員國。歐亞經濟共同體的誕生使歐亞地區一體化走上了機製化道路,也為向更高層次邁進奠定了組織基礎。

2007至2014年——強勢推進、務實發展期。普京將歐亞經濟共同體作為俄羅斯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工具,在其基礎上分階段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基本形成了從自貿區、關稅同盟、統一經濟空間、歐亞經濟聯盟,到歐亞聯盟的一體化發展路線圖。

2007年10月,俄白哈三國簽訂新的《關稅同盟條約》,至2010年7月,俄白哈關稅同盟正式啟動。2012年1月俄白哈統一經濟空間投入運行。成員國致力於在統一經濟空間框架內實現商品、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2011年10月,普京公開發表署名文章“新的歐亞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於今日”,此文提出了在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建立“歐亞經濟聯盟”,並最終發展為“歐亞聯盟”的區域一體化構想,成為俄羅斯將推進歐亞聯盟作為對外政策之核心的戰略宣言。

2014年5月,俄白哈三國簽訂《歐亞經濟聯盟條約》,聯盟之發展目標是在2025年前實現內部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及推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2015年1月1日,在烏克蘭危機、西方經濟製裁、俄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盧布大幅跳水、成員國經濟同受波及的嚴峻考驗之下,歐亞經濟聯盟逆境而動,如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