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空心螺釘治療肩關節脫位合並肱骨大結節骨折32例(1 / 2)

空心螺釘治療肩關節脫位合並肱骨大結節骨折32例

臨床探討

作者:曲波 史振濤 楊誌廣

[摘要] 目的 觀察肩關節脫位伴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空心螺釘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對32例肩關節脫位伴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的患者,選用臂叢麻醉下行手法複位,腫脹消退後采用切開複位空心螺釘植入固定治療。 結果 術後隨訪6~18個月,平均12個月。術後患肢功能、肩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及解剖關係恢複。 結論 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肩關節脫位複位後,骨折移位明顯者應采用手術治療,給予切複內固定術加肩袖修複治療,空心螺釘具有固定全麵、牢靠,且能夠早期行肩關節功能活動,能使肩關節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複。

[關鍵詞] 肩關節脫位;肱骨大結節骨折;空心螺釘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3-0156-02

肱骨大結節骨折合並脫位有局部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障礙等臨床表現,移位明顯者,可捫及異常活動及骨擦音等。該骨折情況較為常見,多為急性肩關節脫位造成,約占肩關節脫位患者的30%左右[1]。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本病有所增加,2006年3月~2010年3月采用空心螺釘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32例,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為我院骨科病區肩關節脫位合並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共32例,男27例,女5例,年齡23~62歲,平均(39±1.2)歲,全部病例均攝有肩關節正位片及穿胸位片。其中交通傷11例,體育運動傷12例,生活傷6例,墜落傷3例。均為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創傷至手術時間0~7 d,平均3 d。

1.2 治療方法

內固定材料選用3.5 mm鈦質空心螺釘。術前均在臂叢麻醉下行肩關節脫位整複術,手法複位成功,肱骨大結節骨折移位程度大於1 cm。待患肢充分消腫後擇期手術治療。全身麻醉或臂叢神經麻醉,體位采用仰臥位,墊高患肩,或者采用沙灘床臥位。在肩關節前外側取長約4 cm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遊離皮下組織,電凝止血,鈍性分開三角肌,顯露出肱骨大結節,用小點狀複位鉗或者布巾鉛行骨折臨時複位固定,克氏針固定複位骨塊,依骨折塊的大小采用1~2枚空心釘固定,合並肩袖損傷5例均予以修補,C型臂下透視複位情況,被動活動肩關節無活動受限。術後第3天三角帶懸吊固定,囑患者取半坐位。1周內行肱二頭肌能鍛煉,肩關節功能鍛煉暫時不進行。1 周起開始被動活動約40°。術後8周行X線片骨折線模糊,加強功能鍛煉。約12~14周攝X線片骨折愈合,逐步增加大訓練力量和範圍。

1.3 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Neer肩關節百分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評分項目:功能、疼痛、活動度、解剖複位四個方麵分別進行[2]:功能30分,疼痛35分,解剖複位10分,活動度25分;分級標準: 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

2 結果

術後對32例患者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12個月。隨訪期間,患者未出現傷口感染,螺釘未出現鬆動,平均愈合時間為6.2個月,療效判斷標準以隨訪期間患者肢體功能恢複情況結合不同時期的X線片,進行綜合判斷。患者采用空心螺釘治療效果肯定,功能、疼痛、解剖複位、肩關節活動範圍及各項指標基本恢複正常,優良率均達到80%以上,效果值得肯定。

3 討論

肩關節由肱骨、肩胛骨、鎖骨及其附屬結構組成,共有6個部分構成了肩關節複合體,在整個肩部運動中,除盂肱關節本身外,肩鎖關節在冠狀麵的活動範圍約30°,胸鎖關節約40°,鎖骨的軸向旋轉活動約30°,肩胛骨在冠狀麵的旋轉約60°,肩胛骨在水平麵的前屈和後伸活動範圍約40°,由於肩關節的解剖特點所決定,肩關節在最大外旋位外展上舉和90°內旋位前屈上舉活動最終都可達到肩關節的最大上舉位。另外肩部的上舉活動也有脊柱運動的參加,當單臂外展上舉達到上肢與軀幹夾角180°時,肩關節的符合運動僅占150°~155°,脊柱向對側代償性側彎構成了剩下的25°~30°。肩關節的活動範圍有前屈、後伸運動,外展與內收,上舉和下降,內旋及外旋,肩關節在水平麵內的後伸和前屈活動。肱骨頭和肩胛盂之間的基本運動形式有滾動、滑動、旋轉及漂浮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