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例腎結核誤診分析(1 / 3)

4例腎結核誤診分析

誤診誤治

作者:薛淩

[摘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好轉及抗菌素的普遍使用,典型結核症狀少見,因此肺外結核誤診多見。本文就收治的4例誤診的腎結核作以討論分析,以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關鍵詞] 腎結核;誤診

[中圖分類號] R52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3-0129-02

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4例在多家醫院誤診為“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的腎結核患者,4例經抗結核治療迅速獲得痊愈,1例死於腎功能衰竭,均經病理證實腎結核的診斷。鑒於腎結核並不少見及誤診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僅就該4例作以簡要分析。

1病例資料

例1:男,13歲,因下肢水腫並血尿1.5個月入院。1.5個月前因下肢水腫7 d求治。因尿檢RBC(++++),在外院診斷為“急性腎小球腎炎”。用青黴素加激素治療,1個月後水腫完全消退;但是尿檢仍然RBC(+++),原因不明,故轉入我院。追問病史:發病前半月內無上呼吸道感染史,但有約3~5個月輕微腰痛。未出現過尿頻尿急尿痛。治療後腰痛減輕。查體見:稍肥胖(稱病前瘦弱),麵紅圓多脂,扁桃腺及副鼻竇無急慢性炎症發現。腹稍膨,肝脾(-)。雙腎區叩擊痛顯著。多次尿檢示RBC(+~+++),蛋白(0~+),WBC(0~++),血尿素氮波動在18~30 mmol/L,肌酐在500 μmol/L以上。B超見雙腎光點雜亂,各有大小不等無回聲區。胸部X線片示:肺紋粗亂,左上肺鈣化影,右肋膈角圓鈍(提示小量胸水)。觀察到腰痛急劇加重,患者自己接到一次灰色混濁尿,顯微鏡下見大量膿細胞。排出膿尿後腰痛顯著減輕。但PPD(-),尿濃縮塗片及細菌培養均無發現。尿毒症急劇加重,住院11 d死亡。病理見:雙腎腫大,外形如乳膠手套包卵石。切麵見大小不等壞死灶。病理診斷腎結核。

例2:女,40歲。因腰痛15年,多次尿檢發現紅白細胞,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15年來,腰痛從未間斷,經多種抗菌素及中藥治療無良效。無急性尿路感染史。查體:麵色萎黃,輕度貧血。左腎區叩壓痛均顯著。胸部X線片示:肺紋重,水平裂增寬,左上肺有直徑1 cm鈣化影。腎B超見:左腎縮小:大小為7 cm×4 cm,內部結構紊亂。左腎血流殘餘僅能顯影。PPD(+)。診斷為:左腎結核。切除左腎後病理診斷:左腎結核。術後用R+H口服1年,未見複發。

例3:男,29歲。因腰痛逐漸加重半年,門診尿檢:RBC(+++)、WBC(+++)、蛋白(++)、以“腎小球腎炎”收入院。病前無尿路感染疾病史,也無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史。查體:心肺(-)。雙腎區叩壓痛均顯著。胸部X線片示:雙肺肺紋增重,廣泛散在小點狀硬化影,水平裂影顯著,右肋膈角圓鈍(胸膜增厚粘連)。B超見:肝光點增粗,膽囊壁增厚並充滿泥沙樣結石。雙腎回聲有不均勻降低、間有散在增強光點,右腎下部有1 cm×2 cm×2 cm囊腫。入院次晨複查尿示:RBC(+)、WBC(+)。第2日再查尿示:RBC(++)、WBC(+)、蛋白(+),與門診化驗差異顯著。PPD(++)。擬診“腎結核”。用R+H口服治療,半個月後腰痛顯著減輕,尿檢(-)。1個月後痊愈出院。繼續治療1年,隨訪1年未見複發。

例4:女,56歲。因體檢發現尿素氮18 mmol/L,肌酐200 μmol/L,肝內有較密集增粗光點,膽囊壁增厚,入院。否認尿路感染及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病史。述30多年慢性盆腔炎史及慢性腎盂腎炎史,10多年勞累或站立後有較重腰困感。體檢:心肺(-)。雙腎無叩壓痛。胸部X線片示:肺紋增重、粗亂,左上肺有1 cm直徑鈣化灶,左側膈有幕狀突起。肝膽B超同上述。右腎下極有1.5 cm小囊腫。PPD(++)。3次尿高速離心沉澱塗片及培養均(-)。征得患者同意,用R+H口服治療。監測轉氨酶無異常變化。治療1個月後,測尿素氮8.3 mmol/L、肌酐170 μmol/L。繼續治療1年,多次測尿素氮均在5 mmol/L以下,而肌酐長期在60~80 μmol/L。最後診斷腎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