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體的蟲卵進入人體後或弓形體直接感染人體後,可直接或經淋巴和血液侵入各種有核細胞並在其中直接分裂、繁殖,使細胞腫脹。細胞破裂後,弓形體蟲再侵入其他細胞內繁殖,如以反複,造成大量細胞死亡,機體組織受損傷。當環境條件不利於弓形體繁殖時(如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弓形體蟲則在組織中構築自己的避風港,形成一層堅韌的薄膜,將自己包裹在其中逃避人體免疫係統對其攻擊,以這種方式,弓形體蟲可以在人體內長期存在,一旦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如勞累、心情緊張、焦慮,疾病,懷孕等等)的情況下,弓形體蟲就會從薄膜中出來,再次興風作浪,引起複發。
弓形體蟲感染人體後,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或者表現為視網膜脈絡膜炎、肺炎、心肌炎、多發性肌炎、肝炎以及發冷、發熱或皮炎等症狀,但多數情況下,感染弓形體蟲後,無症狀或症狀表現極輕微。弓形體蟲感染危害最大的是先天性弓形體蟲感染,孕婦感染後,通過母體的血液、胎盤、子宮、羊水、陰道等多種途徑使胚胎感染。孕婦早期感染弓形體蟲對胚胎的影響尤其嚴重,可發生死胎、流產、死產或畸形兒;而在懷孕的晚期感染弓形體蟲,多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症狀,但孩子出生後可出現腦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眼肌麻痹、白內障、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和眼組織缺損等。先天性感染多以腦部和眼的損害常見,可出現小頭畸形、腦體積小、無腦兒等,同時由於大腦發育受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損害。
為了減少弓形體蟲感染對人類的危害,孕婦在孕前應注意不接觸貓、狗等動物,不吃生或不熟的肉或蛋等食物,經檢查確診有弓形體蟲感染者,則應立即治療;在孕早期,孕婦感染弓形體蟲,則應施行人工流產,防止先天感染弓形體蟲病的嬰兒出生;在懷孕中、晚期感染弓形體蟲病,則應給予治療,但應注意藥物的抗葉酸作用,在治療期應注意適當地補充葉酸;新生兒先天感染弓形體蟲,不管是否有症狀,應立即治療,防止嚴重症狀出現。
瘧疾
瘧疾即是民間欲稱的“打擺子”,患瘧疾的患者以反複出現的間歇性發作的寒戰、高熱,以及大汗為特征。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瘧原蟲經蚊子傳播,經人體的血液進入肝髒,在肝髒細胞中寄生、繁殖,成熟後則在紅細胞內繁殖,導致紅細胞大量破裂而引發疾病。
瘧疾一般在夏季發病較多,我國的黃淮河平原為瘧疾流行區。瘧疾是由於大量的瘧原蟲從紅細胞中釋放出來,瘧原蟲的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後,引起寒戰、高熱以及大汗,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發育有一定的周期,待發育成熟後,再從紅細胞中釋放出來,引起再一次瘧疾發作,如此周而複始。因為瘧疾反複發作或重複感染後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雖然血液有瘧原蟲繁殖,但數量大大減少,不會引起瘧疾發作,但卻成為瘧原蟲的攜帶者。
瘧疾患者除了瘧疾發作時出現的寒戰、高熱以及出汗等症狀外,還會出現肝脾腫大,因為大量的紅細胞破裂,通常還會導致貧血。特別是懷孕的婦女,如果貧血常常導致胎兒在母親體內就出現營養不良,發育差,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偏低,嚴重者可導致胚胎流產、早產或者死產。一般情況下,胎兒在母親體內不易感染瘧疾。如果在懷孕期間患急性瘧疾,胎兒則有可能出現先天性瘧疾。雖然新生兒在出生時不表現出什麼什麼異常,但可能有出生時體重輕,出生數天後則出現肝脾腫大、貧血、腎功能下降、發熱、嘔吐、腹瀉等一係列症狀。
瘧疾造成孕婦貧血而影響胎兒發育是值得注意的。對於瘧疾的治療和預防則是極為重要的,常用的抗瘧疾藥物在三方麵起作用:①控製瘧疾發作;②防止瘧疾複發和傳播;③預防瘧疾。對於瘧疾的治療不僅僅是針對瘧原蟲,同時也應緩解瘧疾發作時帶來的痛苦或其他症狀如高熱、抽搐、腦水腫與呼吸衰竭等等。
預防瘧疾除了消滅瘧疾的傳播者——蚊子外,還應根治瘧疾病人。利用蚊帳、避蚊藥以及在瘧疾高發區預先服用預防性的藥物都是非常有效的,如乙胺嘧啶、呱喹、氯喹等。
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在人體內大量增殖引起的炎症反應、細菌產生的毒性作用、以及人體對細菌的某些成分產生的過強免疫反應這三者的綜合作用而造成的。結核杆菌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破損的皮膚粘膜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並引起多種組織器官的病變,而致相應的結核病,其中以肺結核較為常見,也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如腎結核、腹膜結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