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對人體的全身毒性表現為午後低熱、乏力、無食欲、體重減輕,以及夜裏出現異常的出汗情況。通常情況下,結核杆菌不影響胎兒的發育,但是如果是生殖係統結核,則有可能汙染羊水,胎兒吸入汙染過的羊水可發生結核性肺炎而死亡。此外,生殖道結核在胎兒分娩時,則可能感染胎兒。結核病在非活動期,對懷孕的過程和胎兒的發育無明顯影響,且懷孕對結核病情也無多大的影響。但是活動期結核且病變範圍較廣泛的結核,尤其是肺結核,則可導致流產、早產的發生。胎兒則可因為缺氧、營養不良而發育不良或胎死宮內。孕婦會因為妊娠加重了機體負擔,使病情加重,嚴重損害孕婦的身體健康。
患有結核病的女性,在結核活動期內應防止懷孕並且應積極治療,加強營養,應待病情穩定後2~3年再考慮懷孕。嚴重肺結核或者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不宜懷孕。肺結核患者出生的的新生兒,出生後應及時接種卡介苗,新生兒應在出生後與母親隔離,禁止哺乳。這樣,新生兒感染結核菌的可能性就很小,對其生長發育亦無影響。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慢性、係統性傳染病。梅毒是16世紀後由歐洲傳到我國廣東的,以後逐漸蔓延到全國,清朝的一個年輕的皇帝就是死於梅毒,那時叫“楊梅大瘡”。解放前,梅毒普遍流傳,發病嚴重。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全國性的性病防治工作,曾經使梅毒基本絕跡。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人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持有“性解放”觀念,致使梅毒這種性病又死灰複燃了。
梅毒的傳染以性接觸傳播為主,通過性交和其他性行為傳播,患者排出的梅毒螺旋體經過健康人破損的皮膚及粘膜進入身體,並傳遍全身。而通過接觸生活用具,如毛巾、澡盆、餐具等不易感染。孕婦患者感染了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使胎兒的發育受損,出現先天畸形。梅毒螺旋體可損傷皮膚、粘膜以及許多組織器官。在梅毒感染的早期,由於有大量的螺旋體存在,故其傳染性非常強。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根據被傳染時間的長短、臨床特點及其傳染性,可以分為一、二、三期梅毒及潛伏梅毒。
梅毒螺旋體侵人人體2~3周後,在侵入處的皮膚繁殖並侵入淋巴係統,產生損害,主要以皮膚損害為主,初發的多為粟粒大小的浸潤性的丘疹或硬結,1~2周後表麵出現肉紅色稍高起的糜爛麵或淺表性潰瘍。損害大多單發、質硬、不痛,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醫學上稱為硬下疳,此時的病變處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這些皮膚損害多見於外陰,如冠狀溝、陰莖頭、大、小陰唇、子宮頸,也可見於其他梅毒感染的部位。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一般經3~4周可自行消退,此為一期梅毒。
在硬下疳消退後,梅毒螺旋體經淋巴管及血管進入血液,在體內大量繁殖並出現廣泛損害。在硬下疳消退後3~4周左右,則出現低熱、頭痛、骨痛、神經痛以及四肢酸痛等症狀,約持續3—5天。隨即在軀幹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銅紅色斑疹,並逐漸蔓延至四肢、全身。斑疹約經2~3周即自行消退。也可出現斑丘疹,常出現在外生殖器、肛門、大腿內側、乳房下部等部位,表麵常濕潤,即為濕性丘疹。有的濕性丘疹顯著增殖為1~2厘米灰白肥厚的扁平隆起斑塊,周緣為暗紅色,即為扁平濕症,感覺癢,行走及磨擦時可感到疼痛。濕性丘疹及扁平濕疣的表麵滲出液中含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極易傳染。梅毒的粘膜損害主要表現為粘膜白斑,多見於口腔和生殖器粘膜,此外還可出現梅毒性骨膜炎或骨炎。此時為二期梅毒。
在感染梅毒2年左右,則梅毒除了損害皮膚、粘膜外,還可損害內髒、骨骼、中樞神經係統。內髒損害涉及麵廣,損害嚴重尤其是心血管係統,可表現為主動脈炎、主動脈瘤、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冠狀動脈口狹窄等。中樞神經係統損害則表現為脊髓癆、麻痹、性癡呆等。梅毒發展到此程度即為三期梅毒,亦即晚期梅毒。此期梅毒一般無傳染性。
梅毒的危害不僅僅表現為對感染者自身的損害,梅毒螺旋體還可通過胎盤使胎兒受到感染。梅毒螺旋體感染胎兒的輕重程度與孕婦患梅毒病程的長短有關,一般情況下,孕婦的病程愈長,傳染胎兒的可能性就愈小。先天梅毒的患兒有其特殊性,因係胚胎感染,無一期梅毒,自出生後即已進入二期感染階段,常累及眼、耳、鼻等感官係統,而心血管係統受累者少,常也伴有骨骼損害和影響營養發育。一般說來,先天梅毒的損傷主要在懷孕的4個月產生,在此期間接受治療可以防止先天梅毒的感染。早期的先天梅毒常有輕微的發熱、生存力低下、營養不良、皮疹、膿皰疹、鼻炎、骨軟、骨炎及骨膜炎,還可見有淋巴結炎及肝脾腫大,甚至梅毒性腦膜炎。而晚期先天梅毒則多發於兒童及青春期,梅毒可損害皮膚粘膜、眼、耳、骨骼及中樞神經係統。此外可見有特殊的症狀對診斷先天梅毒具有重要意義,即實質性角膜炎、神經性耳聾及半月形門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