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黴毒素B1與胎兒畸形
黃曲黴毒素B1是黃曲黴菌和寄生曲黴菌中產毒菌株的代謝產物,毒性及致癌性極強,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是迄今認為致癌性最強的化學致癌物。
黃曲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穀、小麥、花生油等糧油食品,且以南方高溫、高濕地區受汙染最為嚴重。黃曲黴毒素耐熱,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下難以破壞。人類攝入大量被黃曲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嚴重者死亡。
黃曲黴毒素B1具有致畸作用,給妊娠地鼠黃曲黴毒素B1可引起胎鼠發生畸變,畸形包括無腦、小腦子、神經管顱端畸形、心髒異位、唇襲及臍疝等。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中規定了幾種主要易受汙染的食物中黃曲黴毒素B1的允許量標準,玉米、花生、花生油中黃曲黴毒素B。允許量為≤20μg/kg;其他食用油為≤10μg/kg;其他糧食、豆類、發酵食品為≤5μg/kg。
汞與胎兒發育
汞及其化合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可在肝、腎中蓄積,經尿、糞便及乳汁中排出。短時間接觸大量汞,可發生急性汞中毒,病人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等全身症狀及明顯的口腔炎,也可出現肝大、蛋白尿。接觸較低濃度的汞數月乃至數年可發生慢性汞中毒,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綜合征。有多數資料報道汞作業女工自然流產、早產的發病率較高,但汞是否能引起流產還缺乏有力證據,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汞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特別是汞蒸氣,通過胎盤特別迅速,因此,職業接觸汞可能對胎兒更加危險。胎盤中的汞含量,一般高於母血及胎兒血液中的汞含量。
我國規定了車間空氣中汞的最高容許濃度為:汞蒸氣0.01毫克/米3無機汞鹽0.10毫克/米3,有機汞化合物為0.005毫克/米3。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的規定”中規定:已婚待孕女職工禁忌從事汞作業,懷孕女職工禁忌從事汞及其化合物濃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作業。
出生缺陷監測與預防
出生缺陷監測
出生缺陷監測是在一個地區(或國家)由專門的機構對該地區的新生兒是否有先天缺陷進行登記、報告,其目的是係統而有計劃地收集和掌握一個地區(或國家)先天缺陷的一般水平和有關的背景情況,也為政府決策者製定先天缺陷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先天缺陷數突然增多,以查明原因及早采取幹預措施。例如60年代歐洲發生的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是由於母親為治療早孕反應服用了一種藥物“反應停”而致使新生兒出現肢體短缺畸形,患者總數達1萬多。如果當初有先天缺陷監測製度則可更早地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因此,自60年代以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民間機構紛紛建立了先天缺陷監測製度。
我國絕大多數地方的監測對象是孕滿28周至出生後7天為止的圍產兒。監測病種沒有作硬性規定,目前監測的重點是23種肉眼可見的大體畸形。美國亞特蘭大地區的監測係統常監測150~160餘種,我國1986~1987年監測105種。這個範圍和病種取決於監測人員的素質、診斷條件、設備及是否作屍檢等。先天缺陷監測的困難是病種很多、存在各種遺傳病的綜合征等,這些也有礙先天缺陷的深入研究。
先天缺陷的監測方法有兩種:醫院監測和社區監測。醫院監測是由醫療單位對在醫院或婦女保健所等分娩的新生兒進行填表登記;社區監測是不論醫院內或醫院外的分娩情況盡量全麵收集。資料收集後,由專門人員對監測資料定期進行分析,從而獲得某地先天缺陷的種類及發生頻率、分布特點等資料。它將有助於尋找先天缺陷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預防對策。例如我國的先天缺陷監測機構研究發現,神經管缺陷的高發區是東北和華北,明顯高於我國南方。此監測結果促使人們進一步尋找我國北方神經管缺陷高發的原因並采取措施減少先天缺陷的發生。
出生缺陷預防
一級預防
預防先天缺陷的發生,婦女必須重視保健,尤其是孕前和孕期保健。保證在孕前和孕早期脫離有害的職業接觸;還須防止風疹、流感、肝炎等病毒感染;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風疹疫苗接種。早孕婦女和懷疑已孕婦女,禁止做X線檢查。慎用各種藥物,特別是抗痙藥和保胎中藥、西藥。
避免近親婚配是降低先天缺陷率的一個重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年9月10日通過)在第6條中明文規定: “直係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係血親……禁止結婚。”這種規定是有遺傳學根據的。實際資料表明,三代以內的旁係血親之間結婚生的孩子,比非近親結婚所生子女,有較多機會出現先天性缺陷。婦女應防止在有重大疾病,或身體狀況差,或營養低劣的時期受孕,多半也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同時,有先天缺陷家族史的,有畸形兒生育史的,有精神病或智力低下家族史的,以及有習慣性流產的婦女,建議隻婚不育,用寄養子的辦法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