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本是一個寬容的人,但是也忍不住罵了敘利奧,並要求敘利奧改變這種狀態,因為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受到責罵的敘利奧非常難過,他幾度想要放棄,可是一聽到父親說每天又多增加了多少收入之後,他就放不下了。
就這樣,兩個月過去了。敘利奧的糟糕狀態再也無法被增加工資的喜悅彌補時,父親去了學校。從老師那了解來的情況一樣很糟,老師說:敘利奧不像以前那樣熱心了,總是打嗬欠。
父親發怒了,他開始指責敘利奧:“你知道我為了養活一家怎樣地勞累?你不知道嗎?我為了你們,拚著命地工作!你竟什麼都不想,也不管你父母兄弟怎樣!
“你應該知道家裏的境況。一家人要刻苦努力才可支持得住,這是你應該早已知道的。我不是那樣努力地做著加倍的工作嗎?本月我原以為可以從鐵路局得到二十元獎金的,已預先派入用途,不料到了今天,才知道那筆錢是無望的了。”
本來打算停止的敘利奧,聽到經濟狀況緊張之後,選擇了忍受父親的責罵,繼續堅持下去。可是父親對他越來越不理解,不但責罵他,甚至在敘利奧看起來很不舒服時,父親這樣說:“即使有病他也是自作自受,我早就不管他了。”聽到這樣無情的話,小敘利奧難過極了。
由於習慣使然,半夜十二點小敘利奧又起來了,又坐到了父親的書桌旁,開始抄寫工作。可是他一不小心把一本書打落到地上,小敘利奧屏住呼吸,聽到父親沒有起來,這才繼續抄寫,但其實父親已經醒了。在敘利奧抄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到了他的身後,一下子抱住小敘利奧,老淚縱橫。
顯然,這是一個粗心的父親,他沒有及時去探究孩子行為變化的原因,而是采取了極端的方式——責罵孩子。他的責罵和抱怨,成為讓小敘利奧既想說出原因又沒有說出的機緣,致使誤會不斷加深。好在這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沒有反抗,沒有責怪父親,他一心隻為了幫助父親——他深愛的父親。
問題出現了,很多家長認為:現在,哪還有這麼好的孩子了?別說替父親承擔養家的責任,就是替父親捶捶背,也恐怕求之不來。要說敘利奧的父親,教育方式也沒有什麼值得提倡的,可人家就是遇到了一個這麼好的孩子。
聽起來似乎非常有理,可是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用一個新問題掩蓋了舊問題。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沒有有問題的孩子,隻有有問題的父母。”不排除有一些孩子天生資質好,即使父母的教育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會成長得非常優秀。可絕對沒有一個孩子天生資質差,一出生就注定是一個搗蛋分子,一個破壞分子。相反,一個好孩子,如果總是生活在父母的厭惡下,那麼他就會變得冷漠、麻木,做出讓人難以忍受的行為來。如果孩子的行為總是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那麼他就會變得更加不可理喻。
作為負責任的父母,一定要嚐試去探究男孩行為背後的原因。你越能理解孩子,你才越有能力改變糾正孩子。那麼怎麼做呢?
第一,給孩子申辯解釋的機會。
很多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總是不聽話,你說他一句,他能頂你三句,還字字珠璣,讓你無可反駁。
其實,對於十幾歲的男孩來說,頂嘴就是一種嚐試改變的方式。一直以來,父母總是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他們似乎總是對這個世界了如指掌,可是自從長大成人之後,男孩們發現父母的很多說法都是錯的。於是他們開始質疑父母,以表達自己已經長大成人。
不管怎樣,孩子越是想要申辯頂嘴,你就越不能動怒,你給孩子說的機會,你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
第二,仔細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神情言談以及容貌的變化。
不要把孩子的行為單一化,任何不良行為都會有一係列反應。父母要勤於觀察,通過蛛絲馬跡發現原因所在。粗心的父母總是教育不好孩子,就是因為他們不善於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
第三,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人一種不好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反省。
有些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可能隻是采取的方式不對,其實另有目的,比如有的孩子頑皮搗蛋就是希望父母注意他。別以為十幾歲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恰恰相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認為對自己對世界對周圍的人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其實,很多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知道自己怎樣表達才正確。
父母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別人不好的感覺,會讓孩子有反省自己的機會,並進而開始改變。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改變,你再想別的方法。
當然,更多的工夫,要下在平時,父母給孩子建立一種公平民主的溝通環境,讓孩子能夠暢所欲言,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不會一個人默默承受,一旦承受不了,就采取極端的手段來化解。
如果你不試著去理解孩子的荒唐行為,那麼孩子可能就會變得越發不可理喻,因為得不到理解的男孩,會變得更加驚慌,更加不知所措,行為也會愈加混亂。其實,他這時候最需要父母的幫助。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就不要在乎外在的行為,而要深刻地探究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