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梧桐劫:南京民國範兒逝去的背影(1 / 1)

9.梧桐劫:南京民國範兒逝去的背影

“民國範兒”是個什麼範兒

(編輯/懌城)

“每次進行道路拓寬,這些樹齡超過成年人的綠蔭守護者總是被移到城外,然後不知所終,漸漸消失。有人說,梧桐會開花,而且是淡紫色的。我還一直不曾注意過,來年一定要看看。也許梧桐也是南京這座特悲情的城市所散發出的憂鬱的氣質所感染,才會開出那淡紫色的花,淡淡的紫,淡淡的憂傷。”

首都計劃:天人合一的中華大美

1872年,來自上海租界的法國傳教士,在石鼓路栽下了一批“二球懸鈴木”,也就是法國梧桐。那以前,南京城裏從未有過這種樹,最多最有名的是“清波蕩漾柳圍堤”“白門柳色煙凝碧”。而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裏,外來的法國梧桐竟遍布民國乃至當代南京城,極盛時期曾達八萬多棵。

南京廣種法國梧桐,始於1920年代。

1917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盛讚南京“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決心營造一個理想中的首都南京。

南京市城市規劃編製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民國文化專家劉正平說,孫中山的宏願,正是六朝古都20世紀民國範兒的曆史源頭。

翠綠的文脈

從南洋修得森林管理專業歸國、時年33歲的傅煥光,於1925年被委以主持南京園林項目的重任。當時,南京城裏一片荒蕪,行道樹和公園幾乎沒有,連千百年來一向蔥蘢的紫金山,也因之前太平天國的連年鏖戰而林木盡毀。

五年後,當1929年6月孫中山靈樞移放回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之際,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園林之城”已初露端倪:從孫中山靈樞經過的碼頭-中山北路-中山東路-東郊,全長12公裏長的中山大道兩側和街道綠島上,一萬多株為中山先生護靈的法國梧桐,6米一株、每排6株,整齊地延伸了十多裏,直到紫金山頂中山陵。從中山門到陵園的大路兩側,則種了1034株法國梧桐。

它們係南京市政府從上海、杭州、蘇州以2兩白銀一棵的價格購得,幾十年過後,衝天20米高,從下關江邊直至中山陵,一路濃蔭遮蔽,成為南京城的絕佳景致。

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中山陵的梧桐至今保持著樹幹統一向上生長,枝椏呈手掌形、然後自然開枝的形態。南京園林部門介紹說,這是獨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獨特姿態:在樹還未成年,就將它們的生長模式,拗成三枝。這樣,它一長到腰部,樹枝分杈就會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由於中山大道的特殊地位,這批法國梧桐也連同它所蔭蔽的道路在內,一起被賦予了民國時期南京城建史上的標杆意義。這條全長12公裏、設計寬度40米的街道,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長街”的美國紐約第五大道還長2公裏。其最初目的是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櫬南下奉安中山陵。

馬路建成後,很多政府機關就沿著路兩旁蓋房子。國民政府外交部、司法院與司法行政部、中央通訊社、財政部、勵誌社等等依次排開。

最綠的南京

除了中山大道,傅煥光還規劃了包括長江路、黃埔路、中央路在內的25條林陰大道。又經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荒山一片的紫金山在傅煥光手裏樹木覆蓋率超過70%,水木繁茂,被喻為“東方完美森林”。

蔣介石時代,南京主政者也偏愛法國梧桐。民國時期,每年植樹節,蔣介石與夫人也會在南京植梧桐樹以紀念孫中山。

解放軍攻下南京後,劉伯承出任南京市長,對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法國梧桐情有獨鍾,因此特地派人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法桐。

“民國大樹、建國大樹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生長,很多長到了二十多米高。南京林業大學博導湯庚國回憶,由於曆屆南京政府不斷栽種梧桐,到1980年代,南京終於成了最綠的南京。

“南京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綠。初冬時分,不說滿城常青的雪鬆檜柏,就是枝杈舒展的梧桐,絕大部分寬大的葉子還在枝頭搖曳,把初冬的陽光劃分成光怪陸離的星星點點;枝繁葉茂的桂樹雖然花已落盡,葉子卻綠得發亮,厚如脂膏。”(張翕《中山大道今昔》)

數十年來,這些幾乎無處不在的翠綠,蔭蔽了幾代南京人。

夏天,南京最高氣溫平均值達37.3℃,然而“樹冠繁密,遮天蔽日,透露下來的縷縷陽光在地下晃動著,帶給人們滿目濃綠和清涼。那些三五成群,又或者是緊緊相依偎著,在樹陰下散步的人們,一邊說笑,一邊走過也許已經走過無數遍的街道,卻一點也沒有因為盛夏與重複的街景而煩躁,相反,顯得格外愜意。”

(姚瀾《梧桐,一個多世紀的南京情懷》)

摘自《看曆史》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