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消失的“民國範兒”(1 / 1)

10.《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消失的“民國範兒”

“民國範兒”是個什麼範兒

(編輯/懌城)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溫一下那部同名的經典影片。重溫之後,我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當中,孫道臨飾演的李俠、王心剛飾演的姚葦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撐他們渡過漫長、動蕩的歲月之後,還依然常駐我們心中?

第一,理想主義。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短短37年的時間當中,我們這個國家連年戰火、動蕩不安,但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湧現了整整一代甘於為國家獨立、富強而拋頭顱撒熱血的中國人,盡管他們會選擇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們對理想的忠貞程度卻極為一致。《潛伏》為什麼那樣打動人心,關鍵一點就是它抓住了“信仰”這個主題。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很多方麵有仿照《潛伏》的痕跡,劇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現空間,但可惜在細節以及很多戲的處理方式上卻顯得浮躁而草率。這種浮躁和草率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

第二,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一個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個甘於為自己所信奉的主義而犧牲的人,他的人生態度一定是從容而淡定的。具體到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它在處理一些人物關係的時候,顯得非常急切。學過戲劇的人都知道,戲劇衝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要基於人物關係和人物情感的狀態來合理體現,而不應僅僅是將一個外部的衝突強加到人物身上。還是以《潛伏》為例,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很多矛盾衝突非常強烈的情節當中,人物的狀態反而是很鬆弛的,或者幹脆沒有多麼強烈的反應,表情木然。可在觀眾看來,這表麵的平靜背後蘊含著多麼波瀾壯闊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外鬆內緊”的表現方式,而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很多情節表現上,卻是“外緊內鬆”,很多時候,演員將角色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強烈外在化表現,試圖依靠拙劣的表演將戲劇感強行推高。這種弄巧成拙和極不自信的表現又怎麼能與那個時代人們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相契合呢?

還是說回到那部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吧,它拍攝於1958年,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到十年,拍攝電影的那些人,以及電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從民國時期過來的人,盡管他們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有那個時代濃重的烙印,這種民國的氣質也自然而然就會被他們帶入到影片當中。而今天回望那個年代的時候,就更會意識到,這種民國範兒在很多民國人物身上都那樣鮮明而凸出的體現著——不僅是那些革命誌士、文化精英會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個小市民或者鄉村教師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一種彬彬有禮、從容不迫的處世風格,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結果。電波可以永不消逝,但“民國範兒”幾乎已消失殆盡。這或許可以作為一部文藝作品之所以失敗的借口之一吧。

摘自《綜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