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設計中的多種風格意識
辛亥革命建築文化遺產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辛亥革命建築即中國近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古建築不同,是一個“有建築師”的曆史,20世紀20~40年代有受辛亥革命影響深遠的一批建築師,及其建築作品。恰恰靠著他們,中國產生了遍布全國的一批辛亥革命建築或遺址,深遠地影響了當下的建築曆程。如從曆史、藝術、科學角度看,這些單體或建築群、遺址,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並挖掘辛亥革命建築及其遺跡的過程,就是全麵梳理中國20世紀前後近代建築曆史的過程,也是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新發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城市的外來建築風格逐漸演化成為地方文脈,如上海、哈爾濱、青島和天津。也有如南京般,因其自身深厚的曆史積澱和多元文化影響,並未產生一種主導性風格。總的說來,在建造時要考慮對風格進行選擇,也是建築生產過程的近代化的反映。
從上世紀初到上世紀30年代,各種類型的西方城市住宅出現在中國的南方城市。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就是根據功能要求得出的空間劃分,而且這種功能要求是基於西方生活方式,如圍繞壁爐組織的起居空間。中國傳統住宅中儀式化的空間布局、等級化的空間層次很難在這種空間劃分中得到反映。
這種變化首先基於民國建立後生活方式的變動,伴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中西文化的交流,傳統的大家庭在城市中迅速瓦解,農業社會形成的身份等級觀念淡化,家庭逐漸小型化,人們之間的商業關係逐漸加強。一些近代倫理觀念也在社會的變動中生成,如追求更便利、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追求身心愉悅的休閑生活,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願望。
裏弄式集合住宅是一種基於中國傳統住宅的建造技術和空間模式的近代住宅。它追隨傳統的建造方法,使用傳統的建築材料,沿續傳統的空間劃分方式,因而更適應中國的風土和生活方式,它曾經大量建造,在上海,它被稱作“石庫門裏弄住宅”。較之傳統住宅,它體現了傳統居住建築的小型化、設計的標準化和更緊湊的土地利用方式。這種住宅類型通常設計了標準的居住單位,二~四戶分享一個樓梯。它大量出現於上世紀30年代之後,主要是在人口膨脹、土地短缺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解決大量居住需求。
摘自《中華民居》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