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試點心得述要(2 / 3)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和基礎。鄧小平早就提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5)),“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一直為我們津津樂道。進入21世紀,發展被確認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提出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關鍵在發展,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與信心,最終也要靠發展”(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23頁)。但是我國的發展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能級與文化含量都比較低。我們僅僅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了別國可能要一百多年才能達到的經濟業績,但別國一百多年紛紛出現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和環境問題在中國也“壓縮”集中出現了。

為了破解我國發展的種種難題,妥善應對關鍵時期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賦予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隻有緊緊抓住和搞好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願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關鍵。同時,我們也必須牢記,發展應該是又好又快的發展,也就是黨的十七大強調的,要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麵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第23—24)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總體進入小康社會,但還不是全麵小康並且小康水平也不高。“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是規模還是複雜性,都是世界上所罕見的。我們要全麵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而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胡錦濤主席接受外國媒體聯合采訪》,載《人民日報》2008年8月2日。科學發展內在地要求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無論是應對國內各種問題還是國際競爭的壓力,隻有依靠科學發展,落實科學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勇敢應對後危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後危機時代,導致危機的許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且可能潛伏待發。一方麵,國際產業會有較大規模的結構調整,發達國家的透支消費情況有所收斂,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將愈演愈烈;另一方麵,國內經濟還沒有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的轉變,產能過剩,土地收益耗竭,再加上內需不足與通脹壓力並存,民生福利供應缺失,等等,使主要依靠低勞動工資、低社會保障、低環境門檻的發展難以為繼。所以,不管世界對中國發展狀況抱有多大期許和讚揚,我們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數,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還將麵臨人口老齡化、分配不公引起社會動蕩、利益衝突和群體性事件高發、腐敗蔓延的政治風險、生態環境持續退化的挑戰,以及兩岸關係變數、“三股勢力”滋事、國際交往中總有人愛找中國的茬等外部幹擾。

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以發展方式轉變的艱巨性、複雜性為借口維持現狀。特別是沒有體製上的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落實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麵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載《人民日報》2010年10月28日)。改革必然涉及方方麵麵的利益,改革不合時宜的舊體製,既要有勇氣又要有策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為天下先,更要善於把握時機,把握推進各項改革的策略;堅定推進各項比較成熟的改革舉措,妥善處理由此引起的利益關係調整,合理補償相關方麵的利益損失。“要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製度保障,就需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全麵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不斷攻克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症結,從製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以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帶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載《人民日報》2010年9月7日。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人民大眾共享發展成果的普遍幸福。這就必須通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量,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通過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各項製度,鏟除導致社會不公的根源,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製度條件。“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重視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又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現社會公平來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胡錦濤:《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載《求是》2008年第1期。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鄧小平在1993年的一次談話中指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少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364)無論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麵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無不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目標。這就必須大力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全體人民。我們推進各項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能使每個人也有自由和全麵發展的機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溫家寶答中外記者問》,載《人民日報》2010年3月15日;《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載《人民日報》2010年3月16日。這既切合當前中國的實際,也是提高發展質量,避免重蹈一些國家覆轍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