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複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是新一輪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計劃的博士生必修課程,教學大綱編寫工作業已啟動,並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我校作為教育部指定實施全麵試點的單位,迅即投入了緊張的調整部署,雖然隻進行了兩個學期的試點實驗,還是從中有所領略,有所心得。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要有世界眼光
這門新課程及其課程建設以中宣部、教育部文件為依據,充分考慮到博士生層次,以及我校文、理、醫等學科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學術積累,遵循課程設置調整的原則,即導向性、層次性和實效性,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深入分析當代世界重大社會問題和國際經濟政治熱點問題、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問題和科技社會問題、當代重大社會思潮和理論熱點等。我們進行的課程調整,以一個綱領性總論(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眼光和時代情懷)和七個方麵的分論(包括全球化與當代世界、當代世界經濟、當代國際政治、當代文化交往、當代科學技術、當代社會治理、當代社會思潮)及一個開放性結論(馬克思主義與人的全麵發展)等9個專題加以貫穿,希望幫助博士生進一步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深入地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世界的關係。
在導論部分,我們強調這門課“定位”,是展現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視野”,考察當代世界和人類所麵臨的共同問題,並進行戰略性的思考。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最重要表現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高度一致性,而不是拘泥於某些具體結論。應該看到,20世紀人類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和漫長的冷戰時期,科學技術革命、福利國家實踐、“第三世界”興起和蘇聯東歐劇變,引發了許多前人無法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伴隨著新世紀到來,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入,機遇與挑戰並存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不同國度、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踐行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回應,各種名目的社會主義和新左翼運動也在一段沉寂之後呈現出複蘇的跡象。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次曆史性的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尤為引人矚目。事實上,有關“中國特色”、“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熱議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中國發展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力,以及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關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意味雋永的變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所應當展現自己的世界眼光和時代情懷。為此我們作了這樣幾個層次的論證:
(1)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2)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內容包括20世紀以來風雲際會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與“斯大林模式”;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問題。
(3)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波瀾起伏。內容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激烈競爭;全球化背景的社會主義多樣表現及前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與教訓。
(4)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意義。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際影響;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眼光與時代情懷;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認真麵對的重大時代問題。
譬如在當代科學技術問題這部分,我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科學與技術的討論在當代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科學觀念的刷新,導致技術革命進而帶動產業革命,使這個世界的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聚焦於科學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催促我們一定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性國家。科學技術對當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具有深刻影響,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功能日益被關注,它的價值目標和社會評價問題也備受關注,弘揚科學精神應注意與“科學主義”劃清界限,這裏,馬克思的“異化”思想特別值得重視。科學技術是現代理性最集中體現的文化現象,無疑具有“求真”的工具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視“為善”的價值合理性,科學共同體還必須有道德和責任的擔當。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不僅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也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並要求變革傳統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但已經獲得科學方麵的必要性論證,還更有待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強有力支撐。為此我們擬議了:
(1)馬克思主義視野的科學技術革命。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革命及其世界效應;自主創新與國家競爭力。
(2)科學技術的社會反思與人文關懷。內容包括:科學技術的社會條件與社會功能;科學技術運用的“雙刃劍”問題;科學技術的價值合理性問題;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與道德約束。
(3)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內容包括:轉變發展模式與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科學論證;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技術支撐。
又譬如在當代社會治理問題這部分,我們認為,世界財富的不斷增加,並沒有掩蓋人們對公平正義問題的強烈關注,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最值得重視的社會訴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範圍的流動性和多元化給現代社會帶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平等仍然是最大的社會問題,現代風險的醞釀與擴展,越來越體現為製度性風險,“風險社會”因此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為了作出有效應對,必須調整社會公正的理念與實現途徑,在多元社會條件下,抑製社會排斥,提倡社會包容是所有國家麵臨的共同任務。所謂“新社會運動”展現了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公民社會與非政府(營利)組織的興起,通過參與、協商與合作,提供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範圍治理結構的變化。這些內容,為我國加快改善民生、鼓勵社會參與的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公共服務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是一個漸進發展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必須著力於擴大社會投資,增強應變能力;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的激勵作用相輔相成,調動社會資源和各方麵積極性,形成共同承擔責任的福利體製。為此我們擬議了:
(1)全球化背景的社會問題新表現。內容包括社會不平等愈演愈烈;多元社會的挑戰;社會風險的醞釀與擴展。
(2)社會問題的應對與治理。內容包括社會公正的理念及實現途徑;社會排斥與社會包容;新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公民社會與治理結構的變化。
(3)社會轉型、社會參與和社會建設。內容包括轉型國家社會矛盾的特點;擴大提升能力的社會投資;量力而行的發展普惠型社會保障;
(4)構建適合國情的社會管理服務體係。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順應時代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這個命題在理論上承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而在實踐上更生動地表現為發展中國、順應時代、普惠大眾這個大趨勢。通過課程調整教學試驗,我們對此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