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展現世界意義
我們在課程調整教學試驗中還有一個體會:“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這個命題還意味著中國發展的經驗既屬於中國,又具有世界意義。
鄧小平早就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3);“世界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同上書,第19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是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又將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進步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同上書,第225)我們還要以更有力的步伐響應時代。“我們要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就必須樹立世界眼光,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提高認識和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能力。要堅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觀察世界,正確認識時代特點,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麵向世界,全麵了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趨勢,全麵了解當代知識創新、科技發明、人文進步情況,大力加強同各國的文化交流,以更加虛心的態度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研究和學習各國發展有益經驗,科學製定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前列。”(《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0年12月5日。)
社會主義發展並沒有什麼普遍模式和統一途徑。“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鄧小平關於當今世界主要問題和時代特征的判斷,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國際的支持條件。“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上書,第78),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這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科學發展觀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變化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我國情況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強調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使我們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雄渾的氣魄。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際組織或國際公約改變對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定義(《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沒有改變》,載《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9月20日)。2010年是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第10個年頭,我國在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方麵也取得積極進展,許多目標有望如期實現。我國在實現自身發展但還不富裕的同時,不斷加大援助貧窮發展中國家的力度,為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但是,我國人均GDP剛過4000美元,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社會保障、公共醫療、公共教育等方麵的覆蓋麵和水平都低於發達國家一大截;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出口的以加工為主,自主創新成分比重很小,缺少世界品牌;我國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我國在國際金融體係和貿易體係中的決策地位還不高,在參與製訂有關國際政策方麵的影響力還不強,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很有限,人民幣也還不是世界硬通貨。我國在全麵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方麵還麵臨許多挑戰,督促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全麵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做出不懈努力。
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今天,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中國莊嚴承諾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個戰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嗬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同世界各國一起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胡錦濤在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演講》,載《人民日報》2008年5月9日。這種把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同人類文明、時代潮流和世界未來聯係起來的新主張新願景,為我們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風險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
當今世界,全球化乃大勢所趨;全球化也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舞台。一是用“世界曆史”觀點看全球化。馬克思主義一“出場”就是對資本擴張的批判,提出曆史正在轉變為“世界曆史”,並在此基礎上描繪了以生產力普遍發展和人類交往普遍加深為前提的未來社會圖景。馬克思主義也因此被認為是率先預言全球化,洞悉世界大趨勢的理論,這也正是馬克思仍然為世人所敬重的重要原因。二是基於全球化的問題譜係。全球化既是世界各國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矛盾與弊端放大了,資本擴張在相當程度上“扭曲”了人類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改寫”了世界政治經濟地圖,並產生了複雜的連鎖反應。層出不窮的全球性問題,正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現實前提。三是全球化“語境”的馬克思主義表達。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載體和論壇,頑強地發出批評全球化的聲音。國內知識界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國家發展目標與實現途徑,以及備受關注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問題”的討論,也在積極參與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四是和而不同,促進和諧世界。全球化進程並不意味著各民族特色的喪失,而是滲透世界性的民族性,充滿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隻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製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和而不同”,才有和諧,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主張促進和諧地區、和諧世界,在全球化條件下為實踐馬克思主義促進“人與人的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解”的偉大理想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