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鈺民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2010]2號文件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做出了調整,並於2010年9月新學期開始在有關高校進行改革試點。複旦大學作為試點學校之一,經過一個學期開設碩士研究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實踐,有以下的初步體會。
一、把握好“理論與實踐”
課程教學的基本定位《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是繼2005年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後,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的一次較大變動。經過這次調整,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一個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為核心內容展開的相互銜接的課程體係。這一特征在必修課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本科生的四門必修課程中,課時、學分最多的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其他幾門課是以這門課為中心的拓展。現在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理論與實踐”、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更是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核心內容。
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內容構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央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本科生、研究生進行係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大工程,這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這一改革過程中,從教學角度來說,特別重要的是把握好不同層次課程的定位。根據中宣部、教育部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原則,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定位是:以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為背景,用專題的形式研究和探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深化和拓展本科階段的學習內容,進一步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以課程的這一定位為依據,具體從以下三方麵來把握教學。
一是把堅持導向性作為基本點。作為碩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握課程導向性是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導向性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體現在教學內容和過程中,最終落實於研究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為達到這一目標,“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必須把“三個講清楚”作為基本導向。一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二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在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三是講清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要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根本的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係的正確性、科學性,對道路和理論體係的正確性、科學性的認識,歸根到底決定於對這一道路和理論體係指導下的實踐的認可。要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所取得的巨大變化,驗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係的正確性、科學性,引導研究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二是把體現層次性作為支撐點。調整後的課程與本科生的“概論”課程,在內容上屬於同一個理論體係,但“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必須與本科生的課程有層次上的區別。把體現層次性作為“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的支撐點,可以從以下三方麵來把握。
第一,教學要求的層次性。“概論”課的教學要求是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內容是什麼,目標是使大學生掌握這一理論體係的基本內容;“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要求是研究和探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目標是使研究生進一步深化認識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第二,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概論”課教學內容基本上按照教材體係進行教學,注重的是理論教學內容的全麵性、係統性;“理論與實踐”課是采取專題教學方式,它注重的不是教學內容的係統性、完整性,而是對問題的研究性,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對實踐中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教學內容不要求麵麵俱到,而是通過深入分析,從理論上講清楚“為什麼”的問題。
第三,教學方法的層次性。“概論”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以講授為主,也輔之以課堂討論和社會實踐等方法;“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在講授的基礎上,必須要有對問題的討論和探討,教學中研究生的積極參與和師生互動是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是否能夠在以上三方麵體現出層次性,是決定這門課是否能夠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性因素。隻有把握了與“概論”課不同的層次性,才能使“理論與實踐”課程得到有效支撐,才能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內容相銜接、層次要求有區別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係。
三是把提高實效性作為落腳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調整和改革目的在於提高教學實效性,衡量實效性最重要的標準是研究生對這門課的接受度。接受度的提高源於研究生對理論需求的滿足程度,要有針對性地把提高研究生對教學的滿足度作為基本落腳點。研究生層次課程教學特點在於它的研究性。通過提高教學的研究性來滿足研究生對理論的需求,以滿足研究生對理論的需求程度來增強教學實效性。突出教學的研究性,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麵。首先,避免重複本科階段“概論”課的內容,凡是“概論”課教材上有的內容,都不應該重複去講,把對現實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其次,避免從概念、體係出發,隻是介紹性講述課程內容的教學方式,突出問題導向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的引導來啟發研究生的思考,以對問題的思考引發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再次,避免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把研究生的主動參與和討論、師生的互動作為教學的基本方法。要充分發揮研究生的特點,使教學過程更好地滿足研究生的理論需求。
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做到了這三個轉變,實際上也就使“理論與實踐”課程真正成為研究性的課程。或者說,隻有把教學落腳點放在課程的研究性上,才能滿足研究生的理論需求,提高研究生的接受度,使實效性得到真正落實。在具體操作層麵上,提高實效性還必須從各個學校的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師資。由於各個學校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具體教學模式並不能“一刀切”,既可以由一位教師獨立承擔課程教學,也可以由多位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按照研究性教學的一般規律,班級規模以小班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