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新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取向(3 / 3)

人類曆史的發展表明,在沒有社會共同生活的地方,社會規範隻有觀念上的可能性而不具有現實性;而隻要有社會共同生活的領域,就需要規範和秩序的存在。在現代社會,自由、自主的個人行為若離開一定規範的製約就會導致混亂,就像市場的自主運行若離開了政府的有效幹預和調控就會產生無序一樣,現代社會的秩序是由思想道德和法律規範共同支撐的,法律意味著和平的秩序,而和平又恰是道德的重要戒律之一,形成對現代社會生活的這一理解和認識,也是思想修養的重要體現。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並不是社會主義中國所特有的現象,西方國家的公民教育也把社會規範意識的形成作為基本目標,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開維護各自價值追求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領域的教育。當然,一個國家和社會究竟需要哪些規範,以及它們之間怎樣結合與統一,這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這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基本構造和性格。

當我們站在社會規範的確立、傳播和踐行的角度來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時,我們發現,其內容體係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內在地融為一體的,也就是說,整個教學過程可以由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統領,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與法製教育的結合,在教學培養目標上把思想道德覺悟與法製觀念的增強相結合、把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提高相結合。對青年學生提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的要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及其相互關係的內在要求在行為評價標準上的反映。一方麵,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等要求是健全法律製度、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也對社會主義法的實施以及法的意義與功能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麵,社會主義各項法律製度在製定與形成過程中既融合了在思想道德領域對公民的要求,也以國家意誌的形式宣告和肯定了我們所提出的榮辱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正當性,法律是更為具體化、更具可操作性的社會規範。

從社會規範的層麵上來看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融合,體現的是在建設目標上追求人的內在思想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前者更關注人的思想動機,後者更關注人的行為結果,而內在的思想動機又是影響外在的行為結果的重要主觀因素。以我國《刑法》對犯罪構成的規定為例,對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確定需要考量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犯罪的主體、主觀方麵、客體、客觀方麵是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有無主觀上的犯罪故意將直接影響定罪量刑的尺度。而且,許多違法行為都可以從思想道德上找到行為的重要根源,一個在思想道德領域的修養上有重大欠缺的人其違法犯罪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一個思想道德修養較好的人其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可以說,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助於增強法律意識和守法的自覺性,法律製度的完善和法律執行的加強又有利於推行和弘揚道德。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把以促進個體形成全方位的道德素養為內在尺度的價值取向與以促進規範的全方位落實和遵守為外在尺度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有機地融合三大組成部分的內容,形成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是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4.以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來促進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

前三大價值取向是筆者從形成教學理念、把握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進行闡述的,在此基礎之上,把強大的理論體係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是高質量地實施《基礎》新課程方案的根本要求,因此,積極地探索、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使新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是需要我們每個教師認真麵對的重要課題。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上嚐試以下方法,將有益於促進新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其一,案例導入法。在強大的理論邏輯下凸顯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內容體係三大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從現實出發,把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轉化設計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人入勝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為實施教學內容的切入點,這一過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論還原到豐富的實踐中並從實踐中提煉和升華理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具體生活中來觀察、分析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根源及其與規範、理論之間的關係。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挖掘的問題和案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並積極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由於案例的設計是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出發的,往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因此,案例分析的過程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新平台,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理論與學生的之間距離,實現雙贏。

其二,專題研討法。新課程內容體係中的各個環節之間既由一致的精神相貫穿,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我們可以以這些相對獨立的內容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專題。以“愛國主義”的教學為例,“國家利益”是我們在這一領域的教學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們可以在“做忠誠的愛國者”一節中設置“國家利益”專題,列出“國家利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家利益的判斷依據和分類”以及“國家利益的實現途徑”等專題,在研討中把教學要求落到實處。通過專題的設置,把現有的理論結論引向深入的探究,通過分析理論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站在體係的高度去把握理論,這樣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認同理論結論的科學性,理論也才能真正產生物質的力量。當然,專題的設置需要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那些理論上的熱點、難點、前沿的問題列入研討的專題,通過分析研討,使學生體會理論本身的魅力,如果僅僅把教學作為理論結論傳播的環節,不去關注理論上的熱點、難點和前沿問題,理論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其三,對話教學法。僅僅以知識傳授和理論灌輸的角度去理解和落實新課程的教學是狹隘的,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和信息的過程,還是一個與學生共同麵對和解決問題並共享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因為“我們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獨立地思考和更理智地行動,我們要讓所有學生明白,我們不是要把他們強行塞進某一種模子裏”(約翰·威爾遜:《道德教育新論》,蔣一之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9頁)。今天的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許多事物傾注了自身大量的情感,其價值追求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價值追求與我國社會所倡導的信仰和價值觀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衝突,要通過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育去改變這些情感、信仰和價值觀,是有較大難度的,如果直接以社會所倡導的規範去霸權式地壓製學生中存在的差異和分歧,還可能因為學生內心的抵觸情緒而使理論的教育流於形式。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些價值衝突的存在恰恰可以成為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豐富資源,教學可以以這些價值衝突為紐帶,來尋找使青年學生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以及各方麵修養上走向成熟的突破口,關鍵是我們是否能看準問題、抓準問題的症結所在,並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因此,在“以理服人”之前,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溝通,先要激發學生認識差異和衝突的興趣,並在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共同體驗的基礎上把問題和探討引向深入,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理解為對話式的教學過程。對話式教學在德育領域並不是一種陌生的方式,“對話——作為檢測主觀知識有限性的試金石——為人類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康莊大道,用於重建我們自己與他們以及與我們所棲居的世界之間的種種交流、溝通、關係與聯係”(戴維·伯姆著,李·尼科編:《論對話》,王鬆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9頁)。課堂、網絡以及校園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成為師生之間展開對話的平台,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回歸生活、還原實踐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事先設定的“案例”和“專題”作為對話的主要內容,通過充分展示價值公理、展示衝突和差異,使學生逐步形成共識,並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上不斷走向理性與成熟。當然,對話的運用需要教師講得有智慧又有藝術,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是形成智慧和藝術的基礎,在講解各類社會規範的過程中,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強大的語言感染力,都是形成價值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以上認識僅是筆者對自身教學實踐的粗陋總結,還有許多不夠完善之處。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不斷地對比、整理中進行鍛煉、提高和陶冶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我們綜合地運用多種方法才能取得實效,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對於“基礎”新課程建設具有生態學的意義,也是新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