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新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取向(2 / 3)

1.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根本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新課程的基本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建立在黨中央對當前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國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等形勢基本判斷的基礎上提出的,是為了培養我國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社會主義公民而提出的,是新的曆史時期黨和國家在全社會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政治性是新課程的根本方向和顯著特征,在教學中體現政治性既是落實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以體現政治性為價值取向,是指在新課程所有章節的教學中,都要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重要指導思想,教學的至高宗旨是以此為方向引領學生的思想、觀念,並進而引導其行為。這一方向既要落實在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在法律修養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避免具體地、逐個地講解法律條文。對於法律修養部分的教學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清法律條文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內涵,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代社會在其構成上的特點是追求自由、自主的個體和強大的國家機器並存,認識主體、主體的行為與法律規範之間的關係,認識遵守法律規範與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之間的關係。要能使學生形成對於法律的總體認知——法律規範是為了維護人(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平等、正義而出現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而出現的。因此,它既實現人的需要,又約束人的行為;它通過國家的強大力量促使主體在滿足和實現自身各方麵需要和利益的同時,又不去損害和妨礙他人、社會、國家的需要和利益的實現。法律所調整和規範的行為,都是主體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交互行為,法律規範主體行為的目的就在於確認、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具體領域和一門具體課程,《基礎》既有體現政治性的特殊需要,也有其他課程所具有的共同性——科學性。科學性是指就課程內容體係的各大組成部分而言,“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和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基本經驗,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同誌在2006年6月5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統一思想明確任務紮實工作高質量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具有確切性和指導性,是對思想、道德和法律領域問題的規律性的認識和論述。這種科學性在教育實施的領域還表現在:

其一,就社會規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較為獨特的一個領域;

其二,它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社會生活和社會規範領域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標準,並由此鼓勵學生在思考這一領域的問題時變得更為敏感、穩健和理性;

其三,它可以用適當的方法鼓勵學生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不斷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基礎”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是“初生之物”,其生命才剛剛開始,在其全新的邏輯結構和課程體係之下,它既承載了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方向性使命,又要在這一過程中傳播知識和信息,因此,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要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成果。特別是,新的教材體係中出現了一些過去兩門舊課中不曾出現的新關鍵詞,比如“榮辱觀”、“國家利益”、“公共秩序”、“法治精神”、“法律思維方式”等,這些新的核心概念既是承接全書內容的重要鏈條,也給我們的解讀和教學提供了新視角,這些新關鍵詞也體現了課程內容體係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科學性。可以說,政治性與科學性共同構成了《基礎》新課程的“課程生態”,政治性是課程的根本方向,科學性則是課程的生命之源,新課程在教學中必須形成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2.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基礎”課新教材的內容體係中,不僅包含了科學的理論和係統的知識,同時還在理論邏輯中凸顯了問題意識,把理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踐相聯係作為實施教學的落腳點,要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新課程的目標是通過教學使青年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榮辱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法律觀,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這是一個宏觀性的目標,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的社會性要求,這一社會性要求對於我們實現社會的理想、追求和秩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一個宏觀的社會性要求之上來實施教學的話,理論的說教就很可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很可能高高在上而遠離學生的實際需求,就很可能變得空洞而沒有說服力,並最終導致學生在麵對具體問題時言行不一、知行脫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社會在利益追求和價值表現層麵都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大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實踐是異常豐富的,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自身的需要和追求,在實現這些需要和利益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行為方式選擇,這些需要、追求和選擇具有明顯的個體性特征,特別是在社會規範的領域內,事件的發生在更多時候帶有個體性的特點,平凡而豐富的日常生活則是他們作出所有判斷和選擇的現實基礎,因此,教育教學的實施隻有把宏觀的目標與受教育者的具體生活結合起來,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形成教育教學中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才能真正把教學效果落到實處。

要做到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必須把思想、道德、法律領域社會性的要求轉化為青年學生的內在需要,事實上,在這些領域的社會性要求中包含著許多對於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麵發展、人的社會性生存等方麵內容的關注。國家的、社會的理想是對個體理想的概括和抽象;愛國使個體獲得歸屬感,維護國家利益使個體獲得更高層次的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個體價值的實現以社會為基本的參照體,而社會價值的實現又能更好地實現和發展個人;良好的社會秩序在個體對道德和法律規範的遵守中逐步形成,而良好的社會秩序又是個體發展的先決條件。可以說,教育教學的過程既是通過理論講授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過程,同時也是讓學生不斷地接受社會的規範性要求的過程,而“行為者的規範行為模式不僅具有一種‘認知情結’,而且還具有一種‘動機情結’,有了‘動機情結’,才有可能存在符合規範的行為”(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8頁)。因此我們的理論教育一定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學生的需要和追求,隻有深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思想實際才能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喚起並引導學生的需要和追求,隻有把規範領域社會性的要求放到社會實踐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形成學生在實踐中遵循規範的心理基礎,並成為個體行為的重要動力。

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以積極的姿態去認識、理解、領會、接受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麵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分析、評判社會現象與自身的思想實際,立足高遠、明辨是非、分清真偽,從而成為規範領域社會性要求的主動服從者和實踐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考慮學生的個體性需求,把塑造個體的德性、增強個體的全麵修養與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克服單純地強調社會性與個體性需求的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局限性和片麵性,形成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取向,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既體現了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符合時代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追求。

3.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

“基礎”新課程的內容體係有三大組成部分: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這三大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有著有機聯係的整體。法與倫理的關係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新教材從社會秩序結構的角度,把這個法哲學、社會哲學中的問題以全新的麵目展示在我們麵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會規範的層麵上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向我們揭示:思想、道德與法律都以“社會”為其發生的基礎,它們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實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立足於社會、曆史經驗和現實的基礎之上,共同構成影響社會秩序的要素;它們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綜合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來形成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