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效教學方法探析——以啟發式和激勵式為例(2 / 3)

討論啟發式的優點是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啟發、活躍思想,把教學過程的“一言堂”變為“群言堂”,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觀點、相互交流的平台,營造一個暢想爭鳴的學習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其學習熱情,鍛煉其研究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討論作為一種群體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群體意識的狀況,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團隊協作精神。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視角去分析問題,通過各種思維的激蕩,碰撞出思想火花,有利於培養其創新思維。

教師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需精心設計主題,就教學內容提煉出一些有爭議的或假設性的問題,輔以充分的、生動的材料,或列出一些書籍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事先準備,以提高課堂效率。寬鬆的討論氛圍對討論啟發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還需注意為學生創造一種心靈放鬆、輕鬆愉悅的討論環境。另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進行適時有效的調控,使討論發揮真正的作用,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

三是案例啟發。所謂案例啟發是指把案例引入課堂環節,以實例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若幹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啟發是思政課教學理論聯係實際的重要途徑之一。目的是通過案例材料,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啟發法以具體的典型案例為主要線索,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所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斷和決策,並提出解決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

案例啟發法,包括課堂理論講授中評析案例、組織案例分析討論課、旁聽案件處理、案例模擬教學等形式。案例教學能將活生生的真實事例展現在大學生麵前,作用於其感官,使其通過分析、評判,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案例教學為學生創造身臨其境的感受,易被學生所接受,是一個強調理論聯係實際,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運用案例啟發式這一教學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選好案例;二是要把握好案例教學的形式;三是注意把握好案例教育的正確方向;四是課堂案例教學不可忽視理論講授。教師事先選好案例是該教學方法成功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案例必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且力求新穎,尤其要選擇那些比較符合大學生接受視域的典型案例,特別是選擇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閱曆有某些共同之處的人和事,這樣容易引起他們思想和情感的共鳴。比如,教學中我們選擇了畢業於複旦大學的方永剛、馮艾、馬驊等人的事跡,收到較好效果。

2.啟發性教學方法實施的前提和要求

啟發性教學方法的實施,有以下三點要求。

第一,啟發性教學方法實施的前提基礎是要用科學的理論做指導。啟發性教學方法必須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理論原則,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要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教學變成師生一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討論問題的過程。

在啟發性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教師必須時刻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上。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信任、尊重和關懷學生,牢固確立“學生第一,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擺正教師“服務主體,為學而教”的課堂教學地位。同時還要保障學生的“發展”地位,讓學生最大限度地主動進行課堂探求和實踐活動,教師的課堂職責主要在於引導、解難、評價、激勵和歸納。

第二,啟發性教學方法實施的關鍵是找準問題的切入點。一般說來,討論、啟發要求教師首先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關注的問題與思想實際,結合課程內容,確定授課的重點、難點、熱點和疑點,在此基礎上努力提煉出集四點於一身的問題,找出理論與思想的實際結合點,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然後展開課堂討論,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啟發性教學方法實施的著力點和保障是“三貼近”。即要求所有課堂講授、案例選擇、問題引導、討論交流都必須要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學生實際。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以及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等,要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國內外重大事件,聯係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密切相關的重要實際問題進行啟發教育,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分析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3.啟發性教學實施的步驟和環節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將啟發性教學實施的步驟概括為“細準備,活操作,掏出來,引著走,給工具,促升華”這樣18個字。具體包括以下環節。

精細的準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總想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則更為強烈。所以,教師要精細準備,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合理設置和提出問題,應避免問題太難或過於簡單可能會“啟而不發”。

靈活的操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和點撥。鑒於高校思政課教學班人數比較多的特點,教師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操作形式。比如可以把教學班分為若幹互助互動的學習小組,將個人討論及實踐心得轉化為全組成員的共同認識成果。學生在小組討論後,學習熱情趨於高漲,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大組交流。比如,在講授“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這一章節時,我們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永恒主題,采取讀書會、報告會、演講會、知識競賽、文藝演出、電腦多媒體等形式,弘揚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堅持舉辦“愛國愛黨愛校”主題報告會、“我愛祖國交流會”活動,收到較好效果。

引導性的點評。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得出結論。通過師生共同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發揮學生互助互動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環節既能及時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了解漏洞,及時加以彌補,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創新思維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激勵性教學方法的基本模式與原則

激勵性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激勵的一般原理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以及產生學習動力的過程。在任何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都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形成強大的、持久的學習動力,從而以極高的熱情進行學習,並積極引導他們向某一方麵發展。這是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教學質量,加速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基礎”課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也應引入激勵性教學方法。

1.激勵性教學方法的基本模式

一是需求激勵,以需促學。馬克思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包括思想接受活動的發生,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主體不是精神、理性和作為惟一者的“我”,主體是活生生的“社會曆史中行動的人”(《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而“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頁)。“全部曆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需要而作準備的曆史(發展的曆史)。”同上書,第194)“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某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頁)。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需要就是他們存在的而又要解決的“問題”。認真研究學生的“接受”需要,是了解學生“問題”的關鍵,也是實施激勵性教學方式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