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效教學方法探析——以啟發式和激勵式為例(1 / 3)

王賢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調整和改革,要求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做相應的發展與創新,構建以學生為本、雙向互動、生動活潑、符合大學生認知意趣和接受特點的課堂教學動力係統。教學方法改革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環節和突破口。本文重點對啟發性教學方法、激勵性教學方法進行探索、總結與思考。

一、啟發性教學方法的實現

形式與關鍵環節啟發性教學主要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中外教育發展史表明,啟發性教學方法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中國,“啟發”一詞最早源於孔子的經典性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知識傳授過程中如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進行了探索和總結。而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首創了啟發性教學,他的“精神助產術”采用問答、交談或辯論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柏拉圖的“回憶法”和亞裏士多德的“聯想法”可說是對蘇格拉底“助產術”的繼承和發揚,既注重理性知識的傳授,又強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孔子和蘇格拉底最初的這些思想和方法,為古今中外曆代教育家所重視,經過他們的闡發、論證和發展,便形成了今天的啟發性教學思想、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的啟發性教學具有價值辨析的功能,即以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的具有道德意義的問題或典型事例為引導,啟發學生進行道德分析、評價、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的作用是誘導,是啟發,變簡單的說教式、注釋式為由情入理、循循善誘的引導。它能較好地體現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師生關係。

1.啟發性教學方法的主要形式

啟發性教學方法的形式有很多。總結近年來“基礎”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探索,並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我們綜合運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等各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並形成體係。這一體係的基本特征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多極主體間(師生間、學生間)互動為前提,以課堂討論為依托,以積極心理效應為目標。

一是問題啟發。問題教學法是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倡導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所謂問題就是個人所麵臨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加以處理的那種情境”(段繼揚:《創造性教學通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頁)。我們將這種教學方法引入“基礎”課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教材主題,在課堂講授與討論過程中提出問題,設置問題情境,提供解決問題的背景知識,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問題啟發的操作步驟是:首先要在所講授的理論主題上找到一個與學生思想實際密切相關的切入點,並提出問題,打動他們內心的思考和關注,激起他們對於理論的求知欲;其次要努力尋求社會規範與學生個體需要的對話渠道,注意生活語言與社會意識形態語言、生活語言與道德語言融洽結合,構建一個互動、對話、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再次需要用深入的研究和學術魅力吸引學生,要體現出邏輯的力量,需要聯係實際解決其具體的思想疑惑,需要深入淺出地闡明問題,使之逐層深入,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直至產生共鳴。在理論引導階段,提出的理論主題要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使他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顯現出理論所特有的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這樣,最終在教學過程中將學、思、問、答融為一體,使學生“無疑時導其有疑,有疑時則導其解疑”,從而學得紮實,思得辯證,問得深刻,答得透徹。師生平等探討,教學相得益彰。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教學法成敗的關鍵在於提出合適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邏輯順序,並善於針對大學生求知欲強、善於思考、對於理論探討有著渴望和熱情的特點,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和敏感點出發,尊重學生的心理世界和內在需要,觸及學生思想和心靈深處,把所要講的理論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去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

比如,在“緒論”內容的講授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歸納的主題是“識課明務”,重點是“肩負曆史新使命,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從學生的疑點和難點出發提煉出並將之作為授課切入點的問題是“學習這門課有用嗎?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怎樣學習它?”然後教師從曆史進步的高度、時代發展的角度、中華騰飛的需要、個體成才的需求逐層展開,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使其認識到:學習這門課不僅是擔當曆史、時代、民族賦予當代大學生新使命的政治需要,也是個體成長成才的必需。因為說到底,道德和法律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它指出一種好的生活道路。在這個意義上,生活就是道德,生活就是倫理。我們不應從消極的意義上把道德和法律理解為限製我們做事情的規條,而是應把它掌握為思考我們如何生活的基礎。它的目標是弘揚生命,是促進人性的成長;它的根基不是自我獻祭,而是自我完善;它不隻是規範手段,而是人類自我完善的實踐精神;它不是要人遠離人間煙火,而是要人“走進生活”,享受生命價值。一句話,它的目標是建設性的,它直指人類的幸福和福祉。所以,當一個人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都忘光之後,剩下的隻有素質和素養。這種問題啟發式的講解使學生深刻地體味到思政課不是空洞乏味的說教,而是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課程,同時也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趣味,學生內在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二是討論啟發。所謂討論啟發,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專題為載體,以研究和探討為方式,以交流研討為主要途徑,指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並經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度交流,最終達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教學目標的一種啟發性教學方法。將教師指導、學生獨立思考、集體討論三者相結合是這種方法的基本特點。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確立研討題目,製定研討方案。研討題目的確立應該立足於對該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和教材內容的認真分析,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學生思想實際,做好課前準備。選題要準,質量要高,既要有理論深度,又要有實踐基礎。最好是選擇那些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討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專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小課題、社會調研、製作DV或小品話劇、主題演講等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精心準備、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班級交流。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營造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的既嚴肅緊張又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其間,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互動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動地“掏出來”,使討論逐漸納入深化的軌道,最後學生熱烈活躍的討論交流與教師的引導性點撥、導向性分析、實際性講授雙向貫通,並通過“應用”這一中心環節,使學生對自身思想實際和現實社會問題的剖析內化為一種理性的思考,教學的重點、難點在熱點、疑點的烘托中也得以解決。這不僅使學生對關注的問題在認識上廓清迷霧和疑慮,而且使學生在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受到熏陶和培養,得到方法論上的啟迪,進而激發和引導學生深鑽理論、理性思考。也使學生由以往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