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需要有與其他群體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在求學期間,大學生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學習的需要,與此相聯係的是成才與就業的需要。此外,娛樂、友誼、愛情等需要也是處於青春期大學生的美好憧憬和渴望。大學生作為青年知識群體,他們有強烈的追求較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理想的向往與確立、道德的陶冶與磨礪、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都是與自強、自為的主體意識相聯係的精神上的追索。在滿足需要方麵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構成“基礎”課的重要內容。激勵性教學就是要依據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願望和熱情,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興趣激勵,以趣激學。興趣能使人在認識過程中注意力集中、觀察細致、記憶深刻、想象豐富、思維敏捷,還能使人保持肯定的情感體驗和堅強的毅力。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製,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具有始動性,在學習動機中是一種動力源和元動力,能決定學習強度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力度。所謂興趣激勵,就是針對學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處於一種“高地位、低效率”的教學狀態,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時顯現的“空”和“虛”,即隻講大道理,不注意結合實際,尤其是學生思想的實際,在某種程度上抹殺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的學習完全成為一種被動的接受。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才能規範學生的行為、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
比如,在講授“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這一專題時,教師發動同學回顧自己已走過的人生道路,組織學生交流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暢談人生體會和感悟。在此基礎上,激勵同學們用格言加說明的形式,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感悟提煉、整理出來,這種方式將思想性、趣味性和創造性融為一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事實表明,盡管每個學生的生活閱曆不同,由此形成的人生格言也不同,有的短小精悍、意味深長,有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有的詼諧幽默、輕鬆活潑;有的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但是它涉及了各自的理想與追求、人生與信念、學業與讀書、知識與智慧、創新與求知、交際與處事、境遇與奮鬥、成功與失敗、性格與命運、情感與自信、樂觀與幽默、心態與思想等人生內容,每一條格言都蘊藏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是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的寫照。我們篩選彙編的《複旦學子人生格言精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對於學生自身來說,猶如春光沐浴,細雨潤物,起到情操陶冶、心靈淨化、激勵教育的作用。
三是情感激勵、以情催學。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說過:“養蒙之道通於聖功,苟非其本心之樂為,強之而不能以終。故學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導之以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所謂情感激勵,即指教師要以情育人,以情動人。就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即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用真摯的感情,關心、愛護、信任、尊重學生,給予學生以積極的期望,讓學生感受課堂生活的有趣、愉快,以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責任感、貢獻感等精神需要。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盡量淡化說教印象,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有效地引發其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基礎”課隻有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談心,與學生交朋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彼此之間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相互理解、尊重、友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學生就會敞開心扉,自覺地接受教育。比如複旦大學就建立了教師工作室麵向學生開放的製度,強調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因為隻有走近他們,才能引導他們,吸引他們,才能真正教書育人。
當然,情感激勵的運用也必須始終貫穿著理性的指導。情與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兩個基本因素,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以情動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隻有情中有理,理中蘊情,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情感激勵教學方法的應用,堅持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從而達到以情催學的目的。
2.激勵性教學方法應堅持的原則
一是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性。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不僅僅是課堂上教課的教師,同時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於思政課的教師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作為人師我們不能簡單地、盲目地、毫無原則地迎合學生的各種需要,而隻能讚揚和激勵那些積極的、合理的、進取的需要,發揮激勵的正確導向作用,促成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是要堅持一般與特殊相結合的原則。古語說,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道理。每一個學生的經曆、性格、認知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等都不盡相同,其追求、需要以及情感渴望也有著較大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總體需求以及個體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的不同,有針對性地使用最有吸引力、最具效果的激勵手段,從而取得良好的激勵成果。
三是要堅持時效的原則。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需要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都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的成長背景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等都會使得學生的需求有所變化。因此,激勵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及時,如果激勵不及時的話,學生的需求很可能就產生了變化,那麼激勵的作用就會被削弱,激勵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要重視激勵時機的正確把握,在教學的適當環節上,適時采用最有效的激勵方法。
總之,啟發式和激勵式教學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是由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教學策略、教育教學技術手段等構成的一種整體、全方位的變革。雖然這些教學方法一直是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的教學手段,但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都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