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林,複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教授。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而非曆史課來開設“綱要”課,主要功能不僅是要傳授曆史知識,而且是要從曆史教育角度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真正達到課程以史育人的獨特作用,並非易事,教材和課程都對授課教師提出高要求。我認為要講好“綱要”課,使它成為學生喜愛和終身受益的課程,教師一定要發揮曆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其中,史料運用是實現“綱要”課教學由教材體係向教學體係轉化的關鍵一環。
一、“綱要”課教學的優勢及其現狀
首先,“綱要”課與其他思想政治課相比具有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它內涵更豐富、時間跨度長,各種曆史資料豐富。中國近現代史是比較活躍的學術研究領域,特別是近些年,學術思想活躍、有分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不斷湧現,有價值的學術資料不斷整理出版,也提出一些值得關注的觀點。這為講好這門課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其次,國家和各級教育部門重視。“綱要”課被列為高校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了中央的重視。為加強其教學實效性,探索好的教學方法,中央及各省市各院校做了多方努力。如國家教育部組織骨幹教師集中培訓、組織專家編寫教師參考、疑難問題解析等教輔資料、錄製精品示範課名師錄像資料,組織精彩一課評選等活動。各地教育部門和各院校也都積極組織了相關活動,增強了教師的橫向交流,提高了教學水平。
再次,教材好。教材是教學之本,開設好“綱要”課,高質量的教材是重要前提。現在使用的“綱要”課教材,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召集專家投入很大精力編寫的,它凝聚了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心血和學術研究成果,在體係結構上有許多創新之處,具有編寫體例新穎,點、線、麵結合,視野開闊,結構設計上主題突出,針對性強的特點,是好教材。這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綱要”課雖有一定優勢,但幾年的教學實踐反映,學生對教學效果不太滿意,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要講好這門課,實現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把握中國曆史的發展規律的目的,麵臨很多困難。
一是教師和學生都比較集中地反映,“綱要”課在內容上與中學曆史課在內容上重複過多。教師反映對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係的把握比較困難。目前,中學“中國近現代史”課程有初中和高中兩部分,各有教材兩冊,總計近62萬字,對大學“綱要”課教材所講內容幾乎是全覆蓋。根據筆者對幾年來授課班級(包括文科理工科及體育藝術類學生)調查顯示,大學生有95%以上在中學學習階段學過《中國近現代史》,對中國近現代曆史有一個大概的輪廓,對有關史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基本的了解。文科類學生學得更係統,而一些自主出題省份,高考選擇曆史為考試科目的,學得更深入。雖然這是大學生學習“綱要”課的基礎,但為教師講授增加了極大難度。同時,“綱要”課在內容上與同為思想政治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課也有很大重複。盡管“概論”課側重於說理,但說理的過程中也大量涉及曆史過程。一次次的重複,學生感到厭倦和無奈!這要求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避免簡單重複,但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二是學時少、教學內容時間跨度長,教材容量有限,需要說明和討論的問題多。“05方案”規定“綱要”課是2個學分僅36學時,教材僅30萬字,隻有中學曆史教材一半的容量。一百多年的曆史中,重大的問題和重大的事件層出不窮,很多問題或事件都是一個單獨的研究領域,要在有限學時中把所有問題和事件的來龍去脈都講清楚,是辦不到的。長期以來,學界圍繞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爭鳴不已,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評價也莫衷一是。如關於近代以來的改良與革命,關於太平天國性質,關於洪秀全、曾國藩、李鴻章的功過評價等問題的討論非常熱烈。網絡時代,學生會從網絡、雜誌、報刊上接觸這些爭鳴,這既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又會使他們感到困惑。教師必須利用有限課時,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回答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學習中的難點。這是教師麵臨的一對矛盾。
三是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綱要”課的設置對於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但教學效果與我們的期望還有較大距離。學生對教學效果不太滿意。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壓力。這除以上兩點客觀原因外,教師自身因素有: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盡管目前高校教師整體專業水平有很大提高,但還有一部分教師是沒有曆史專業基礎的;教師教學投入需加強;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需改進,舊有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改變“綱要”課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史料運用是一個重要方麵。
二、史料運用在“綱要”課教學中的作用
史料是曆史研究和教學的基礎。曆史已成過去,不能重現,人們的曆史實踐過程,隻能通過各種史料的記載直接或間接地保存下來,而隻有占有大量史料,才能更接近曆史真實。“綱要”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增強理論說服力,避免空洞說教,提升教學效果。戴逸先生在談近代史料研究的重要性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不讚成用史料學去代替曆史科學,但曆史研究必須以史料的搜集、整理、排比、考證為基礎。史料的突破常常會導致研究的突破,修正或改變人們對重大曆史問題的看法。……在大量、豐富而準確、可靠的史料的基礎上,才能有科學的曆史研究。”戴逸:《中國近代現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載《人民日報》1987年7月17日。
史料運用可加大信息量,使史論結合,增強理論的可信度,避免與中學曆史課的簡單重複,實現與中學曆史課的銜接,深化中學的學習。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般的了解,但對曆史發展的脈絡,還缺乏總體把握,對曆史發展規律性和主要經驗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社會上和學術界爭論的問題存在困惑。而“綱要”課的任務是研究和揭示曆史發展的規律。理論觀點的闡述要以史料為依據,憑史料說話,不能憑空想象、草率論斷。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曆史專業的優勢,在吃透、吃準教材、熟悉中學教材的基礎上,積極收集、研究並圍繞教學目的精心篩選那些既能從總體上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突出“綱要”的通史性質,又要突出重點和難點;既要能夠說明問題,又要選用能避免與中學曆史重複的可靠史料。即使是同樣的知識點,史料選用也要突出廣度和深度,通過這些史料,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細節等加以補充,讓學生感受到曆史是豐滿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以避免簡單化、概念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幫助學生深入科學地分析曆史,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從對曆史知識的一般性了解,上升到對曆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教師抓住重要的經驗啟示和規律性的東西,有針對性引導大學生深入把握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從更寬廣的視角、在中國及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對曆史事件進行考察,介紹中國近現代曆史的發展進程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遷趨勢,並揭示其內在的規律性,使學生拋棄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維評價曆史的錯誤習慣,引導學生用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國近現代曆史,使他們確立正確的曆史觀、價值觀和全麵分析問題的能力。
同時,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認識、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綱要”課由教材體係向教學體係的轉化。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但如果課堂教學隻在教材、輔導用書間徘徊,沒有典型有趣史料的運用,沒有方法上的創新,就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流於形式。因此,教學中,必須改進教學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史料、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把曆史圖片、各種紀錄片和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等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如講上篇時,可以播放《圓明園》、《幼童》,並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講抗戰時可配以日軍暴行的相關照片、一些當年侵華日軍的回憶等。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時,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作用應該肯定,近年出版的相關資料豐富生動,可在教學中引用。如中共在統一戰線中注意團結各民主黨派,曾經既反共又反蔣的中國青年黨,由於主張抗日,中共與之相處融洽,經常把陝甘寧邊區出版的《馬恩選集》、生產的特大番茄等送給青年黨一份。講新中國建國時,可節選紀錄片《新中國》中關於“周期率”的影像資料。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國史、國情的直觀認識,也可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立體和形象,滿足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使教學有聲有色,使課堂教學理論聯係實際,真正實現教材體係向教學體係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