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料運用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2 / 3)

好的史料,不僅可在課堂上用,也可介紹給學生課後閱讀,以強化其理論認識,加深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還可利用地方性場景史料,如通過實地考察上海孫中山故居、中共一大會址、城市規劃館等曆史遺跡,使大學生能親身感受到在整個中華大地都留下了中國各階層人民探尋救國救民道路、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足跡。史料是“綱要”課教學的基礎,把反映客觀實踐的可靠材料作為論述根據,並引用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樣既有生動鮮活的史料補充,也有嚴謹論述,把曆史與現實、思想與內容、史與論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有益於發揮“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

幾種常用的曆史資料曆史研究者必須以詳盡、可靠的史料為中介進行曆史研究。沒有史料,就沒有曆史學,也就沒有紮實的曆史教學。史料種類很多,如文件,報刊、檔案、口述史、回憶錄、資料彙編、叢稿、叢刊、文集、人物傳記、著述等。這裏重點介紹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史料。

一是曆史文件。它是曆史的記錄,記述某一時期某一方麵的曆史情況,包括國家、政黨和群眾團體的決議、宣言、指示、命令、總結等。從中央文件到地方文件,從政治文件、經濟文件到軍事文件、外交文件等形式多樣,從中可看出國家、政黨理論的形成和實踐過程。過去黨多次征集並係統刊行文件彙編。如文件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8卷、《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及之後根據曆次黨的代表大會而編寫的《十二大以來》到《十六大以來》等。研究這些文件,可了解黨在各個曆史階段總路線的形成和發展,知道馬列主義如何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如何發展和勝利,更好地總結曆史經驗。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是“綱要”課教學中必須要涉及的重要問題。共產國際各機構文件具有重要價值,現有文件中譯本《共產國際文件集》,《蘇聯曆史檔案選編》和《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等。

二是學術專著。近年,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不斷深入,一些有影響的著述(包括未出版的學位論文)不斷湧現,它們引用大量的新資料,提出新觀點,也注意研究方法的創新,可使我們獲得詳盡的信息資料,是其他資料所不能比擬的。著名曆史學家陳旭麓的遺著《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經其學生整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把史與論有機結合,通過對精練史實的分析,以闡明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規律,用生動的文筆表達出來。本書對所涉及事件,能放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進行分析,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夏春濤著作《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觀點鮮明,是研究太平天國史的一部力作。楊奎鬆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沈誌華的《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是研究中蘇關係和朝鮮戰爭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史料價值。以中共私營經濟政策的形成和貫徹為主線的研究,有影響的代表作有:吳序光主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曆史命運》、《風雨曆程——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處理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曆史經驗》、王炳林主編的《中國共產黨與私人資本主義》等,都是我們教學的重要參考書。

三是資料彙編。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資料彙編非常豐富。中國近現代史資料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其他還有《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及各省市政協編寫的地方《文史資料》。《中國資本主義工商史料叢刊》之《永安紡織印染公司》、《中國民族火柴工業》、《上海民族機器工業》等。他們的特點是比較係統,是教學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物價問題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麵鏡子,講授中國近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物價是一個重要方麵。《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收集了1921到1957年上海批發物價指數和上海物價統計資料等,並圍繞這些資料,對各個時期上海物價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概括,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央卷及各地卷,把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資料,按照中央、地方分編成卷,每卷中又有文獻資料、大事記、統計表及典型專題材料等類別。

四是檔案資料。檔案資料是具有原始記錄性質的曆史資料。近代史檔案十分豐富,建國前檔案包括革命檔案部分和舊政權檔案部分。舊政權檔案——國民黨、汪偽、北洋軍閥檔案主要保存在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還有清代的曆史檔案。建國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部隊、團體、工礦企業等形成的檔案。主要收藏於中央檔案館和各地檔案館以及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比如,上海市檔案館有關私營工商業的案卷,反映了上海私營工商業的曆史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的曆史變遷,特別是在解放初期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工商業者的心理狀況等,非常珍貴,不少已整理出版。如《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多輯、《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義和團檔案史料》、《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圓明園》、《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等。民國檔案已整理出版的有:《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包括《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善後會議》、《民國外債檔案史料》等。其他還有《中國關稅史料》、《中華民國海軍史料》等多種。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輯出版的大型經濟學術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49—1952)12卷,(1953—1957)9卷,全麵完整地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為研究建國初期的經濟運行提供了豐富詳盡的資料。

五是口述史料。口述史、回憶錄具有真實性、生動性的特點。曆史要充分發揮其啟迪民眾、教育大學生的社會功能,口述史料的使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老一輩革命家的回憶錄陸續出版,如《何長工回憶錄》、《彭德懷自述》、薄一波的《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另外還有錢其琛的《外交十記》、吳冷西的《十年論戰》、李銳的《廬山會議實錄》、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吳德的《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曆》、汪文風的《從“童懷周”到審江青》及劉小萌的《中國知青口述史》等。外國友人寫的有關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見聞、回憶錄,為數不少。如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包含了大量的共產黨人傳記材料。

口述史、回憶錄從特定視角留下了曆史的生動記錄,可以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活躍分析理解問題的思路,教師應該多使用反映當時普通民眾生產、生活狀況和大多數人的社會心理方麵的資料,彌補與修正教材受篇幅限製史料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視角。正如朱佳木先生指出的,口述史“突破了以往曆史著述偏重於政治和上層、較多地‘自上而下’寫曆史的傳統,使普通人的生活、社會的變遷、人民大眾對曆史的認識更多地走進了史學領域,從而有助於把‘自上而下’寫曆史和‘自下而上’寫曆史結合起來”朱佳木:《建設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口述史學》,載《中國地方誌》2005年第2期)。

六是曆史紀錄片及最新的曆史題材的優秀文化產品。文獻紀錄片是一種“記錄”的藝術。曆史文獻題材紀錄片可以說是一部“編年史”,它利用影視畫麵直觀的特點,把珍貴的史料直接呈現在觀眾麵前,進行客觀評說,讓觀眾感受和領悟曆史的變遷。除文獻和事實,思想內容也是文獻紀錄片曆史價值的一部分。近年發行的很多大型文獻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新中國》(16集)、《改革開放20年》、《毛澤東》(12集)、《鄧小平》(12集)、《幼童》(5集)等都可為“綱要”課教學所用。八集紀錄片《陳雲》中有大量的黨領導經濟建設的資料,如講解放前持續十幾年嚴重通貨膨脹時,可用片中解放前夕人民拿著堆積如山的嚴重貶值的法幣去商店買生活必需品的畫麵,真實直觀。它從一個很獨特的視角完成了紀錄曆史、呈現曆史的責任,有其他史料不能替代的功能,很值得我們認真對待。而曆史題材的優秀文化產品,如大型史詩性數字電影《圓明園》,以當年圓明園的設計圖紙為依據,通過電腦三維仿真技術,再現“萬園之園”的宏大唯美場景,講述清朝由盛到衰的曆史,揭示圓明園毀滅的必然性,是精美的教學輔助影片。強烈的現代化視聽震撼,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遠不是普通課堂講解所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