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材建設應充分體現教育者的智慧和對教育規律的把握(3 / 3)

首先,將近代中國置於世界舞台,通過中外比較可以充分認識近代中國落伍的深層原因以及今天中國問題存在的根源。《綱要》上編綜述中“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一節體現了中外曆史比較的方法,這對我們講好中國近現代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和空間。但現在這個綜述從寫法到內容還顯得深度不夠,與高中課本比沒有明顯超越。其中,對西方崛起的原因隻關注資本主義產生及後果一個層麵,不足以使學生認識近代中國落伍和西方崛起的深刻原因。如果能引進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通過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比較,揭示東西方社會的政治傳統與思想文化等方麵的差異,能使學生充分認識近代中國由強變弱,最後遭受侵略的原因,認清中國的國情乃至今天中國現代化麵臨的諸問題的曆史根源。另外,隻有充分進行中外比較,特別是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比較才能了解別人的長處,認識自己的不足。所以,適當介紹世界曆史,特別是發達國家崛起的原因,不僅有利於激勵學生奮發圖強的意識,也可以使學生更理智地認識今天的中國及自己的曆史使命。

其次,將中國置於世界舞台,通過中外比較,更容易把握中國曆史發展的走向,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曲折性。例如,下篇綜述如果改變現在這種平鋪直敘曆史的寫法,增加國際比較的視野,對冷戰後世界格局及發展趨勢,以及東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有所闡述,不僅可以避免內容的重複,而且對於搞清20世紀50年代後,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在國際關係處理上的成敗得失,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出現曲折,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綱要》適當增加國際比較的內容,增加世界曆史眼光是很必要的。

四、充分估計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處於主動地位

應該說,我們的政治理論課教學處於被動的境地與教材不無關係。因為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重要前提。所謂高質量,除了要具備準確性、嚴肅性、科學性外,還應該體現出對學生能力的正確估計,即適應大學生發展的要求。

首先,隻有充分估計大學生的思考和認知能力,才會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和思考空間,從而引發其學習動力。當代大學生知識麵寬,眼界開闊,思想更活躍,這要求我們的教育有深度,有邏輯,有思想,有道理,不能簡單粗暴。教材的編寫必須防止以簡單生硬代替嚴肅性和科學性。《綱要》在這方麵作出了許多努力,在內容的豐富性、曆史的整體性和發展脈絡上都較從前的教材有所改觀,但也存在著對大學生思考能力估計不足的問題。如教材的許多內容與中學課本重複,在語言和思路上創新不足,在問題的設置上還顯得簡單。這在上編中表現最為明顯。其結果隻能造成學生的膩歪心理,缺乏學習動力,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材在發展方向上應該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其次,充分估計大學生的思考和認知能力,不回避熱點和難點問題,才能使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動權。中央提出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開拓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這一點體現了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貌似不關心政治,但他們對政治問題又十分敏感,從城市到鄉村,從農民境遇到市民生活,從生產到社會分配,從執政黨建設到政府行政,以及社會和諧、公正、反腐敗等他們無不關注,並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材應該體現對理論熱點和焦點問題的適當關照。在準確把握政治方向和原則的前提下,引進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增加學術熱點和難點的設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不應回避有爭議的問題,直麵往往比回避好。例如,對學界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不同評價,對近代以來文化上激進與保守之爭議等問題,在教材中如能有所體現,不僅會增加教材的新意,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們的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曆史使命、具有責任感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新人。在當今曆史條件下,完成這一曆史重任,要求教育者具備大智慧、大視野、大氣魄。要求教育者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其中,在教材建設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建樹,要充分體現出教育者的智慧和對教育規律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