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材建設應充分體現教育者的智慧和對教育規律的把握(2 / 3)

由此可見,《綱要》教材在建設上應突出曆史特點,利用好曆史教育的優勢,從曆史的連續性、邏輯性、借鑒性上下功夫。目前教材還存在著對曆史發展脈絡和邏輯性揭示不足及理論闡釋過多的現象,這是教材完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中國曆史上的先進人物及思想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的最好教材

首先,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封建專製與帝國主義聯合統治嚴重障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因此,涉及國家前途命運的一切問題的思考和回答都無法與政治問題相割裂。曆史、思想及政治始終纏繞在一起。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曾針對中國思想界的狀況指出,思想常與政治變化有關,而政治變化又必以思想為基礎。所以,政治思想教育到思想史中找根據是最符合中國實際的。不僅如此,近代中國始終處於急劇變革和救亡圖存的抗爭之中,這是一個呼喚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的曆史時代,因而,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中有無數個活生生的並深刻影響著曆史進程的思想家和偉人。如,有像嚴複、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等這樣勇於探索、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啟蒙思想家;有像李大釗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者;有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共產黨的戰略家、理論家、革命家;有無數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民族英雄。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寶貴思想遺產和永恒的精神品質;又由於近代中國先進分子承擔著救亡和啟蒙的雙重使命。他們不僅要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而且還要為倡導先進文明,樹立科學和民主精神,為實現國家富強而探索。所以,從中國近現代先進曆史人物身上不僅可以體會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探索的精神;也可以感悟到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科學民主的精神。正如古人所講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借思想史振奮民族精神,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條正確途徑。人們常說,曆史具有多層次的教育功能,它不僅有助於培養人的素質和能力,也有助於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及健全的人格。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曆史人物及思想的影響和作用。

其次,“教育的力量與別種力量不同之點,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夠達到個個民眾的內心裏頭去的,他能夠使民眾自己從‘心裏’發出一種力量來自己團結的”(《今後中華民族的使命》,見《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21—422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滲透到人心裏,黨中央之所以反複強調要不斷增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發自心裏的力量。曆史人物的既定性、真實性、借鑒性和具有感染性的特點決定,通過人物及思想教育不僅易於使學生接受,而且可以震撼其心靈,甚至達到刻骨銘心的作用,先進曆史人物及思想史教育產生的力量是教條式的理論教育不能比擬的。

另外,古今中外的教育經驗表明,潛移默化的教育是最智慧最最成功的教育方式。我們政治理論課教育過去效果不佳,最突出的問題是缺少這種方式。不顧時代條件的變化,不從實際出發的所謂“理直氣壯”,其結果往往蒼白無力,適得其反。人物及思想教育最容易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教材中適當增加人物及思想史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每一章可以重點介紹一個人物或引導學生關注某個人物,以此為支撐,是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將中國置於世界舞台,通過中外比較容易講清中國曆史,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理論教育

中國的思想家顧準曾指出,“沒有世界史的對比,中國曆史其實是不可理解的”轉引自李慎之:《點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載《改革》1995年第5期)。要搞清中國近現代曆史上一些重大是非問題及與曆史相關的現實重大理論問題,沒有世界曆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是難以做到的,《綱要》教材建設應該體現曆史研究的這一重要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