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很奇怪地說:“咦,你怎麼不表態呢?難道你不認為我很勇敢嗎?”
畢淑敏說:“是啊,你的確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隻有勇敢是不夠用的。比如你去日本玩這件事吧,我們還得有錢。”
兒子很鄭重地對畢淑敏說:“這上麵寫著,他們要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的創意征文比賽,獲得金牌、銀牌的人可以免費去日本觀光旅遊一次。”說著,兒子把一本海外刊物遞給畢淑敏。
淑敏看也不看地說:“你對宗教懂得多少?你對建築懂得多少?金牌、銀牌一直都隻有一塊,這是很激烈的競爭。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
兒子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點上藏香,給人一種濃鬱的宗教氣氛;這個博物館裏還可以賣齋飯,讓參觀的人從色香味的角度立體地感受宗教;還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播放佛教音樂,可以讓聽到的人感到很寧靜……”
兒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講著那些創意,但作家畢淑敏和多數母親一樣,對兒子這些所謂的創意並不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她也和多數成年人一樣對這些根本沒有信心,她更關心的是兒子的學習成績。
於是對於兒子的瘋狂舉動,畢淑敏歎了一口氣說:“好,隨你怎麼想好了,不過我要提醒你一句,對一個學生來說,我覺得最好的創意就是考到一個好成績了。”
過去很長時間了,畢淑敏都幾乎淡忘了這件事,兒子卻突然收到了一封請柬,邀請他去參加在海外舉行的發獎儀式。原來,兒子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創意銀牌獎!這件事使畢淑敏感觸很深。
其實,現在的孩子在很多方麵都遠遠超過了成年人。比如,和成年人相比,他們更樂於接受新事物,他們擁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等。
因此,父母很有必要向孩子學習。
一位爸爸看到兒子拿氣筒往可樂瓶子裏充氣,瓶子裏還有水,爸爸不禁很疑惑,問道:“你做什麼呢?”
兒子說:“我在做神舟五號的實驗呢!”
爸爸更好奇了:“這個東西和神舟五號有什麼關係?”
兒子很得意地說:“你看我這個也能發射上天!”
剛開始爸爸不相信,但是不一會兒他就發現那個可樂瓶子“嗵”的一聲一直飛到三四十米的高度了。
這就是現在的孩子,他們不會隻滿足於聽,還很樂於試驗,並敢於嚐試。相比之下,成年人在這方麵就差一些。孩子對這個世界常常充滿了熱情,什麼事情都想去試試,這就是父母應該學習的地方。
在當今時代,孩子越來越迫切地體現自己的主體性。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孩子有選擇的權利,父母不能替他選擇、替他決定。父母隻是為孩子服務的人,需要有一種良好的服務精神,那就是幫助孩子當好主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展現出一種父母沒有的風範,父母為何不向孩子學習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漸漸進入知識社會,而知識社會正是學習社會,人們隻有終身學習才能不落伍,這也是對父母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向孩子學習,那麼就很可能難以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因此,將向孩子學習作為終身學習的重要原則和途徑,是成年人的明智選擇。
向孩子學習,其實也是一個觀念的問題。隻有當父母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的時候,父母才能夠真正放下身段,聽孩子講話,向孩子學習。
能否向孩子學習的關鍵在於父母要轉變觀念。在向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向孩子學習之前要了解孩子和時代的變化。比如,很多中小學生都喜歡卡通片。有些父母卻不知道是為什麼,誤以為孩子在學壞,就常常偷偷檢查孩子的卡通書。其實這其中體現的是兩代人的差異:以父母為首的成人是在讀寫時代長大的,對文字有著很深的感情;孩子則是在視聽時代長大的,對畫麵有很深的感情。從某種程度上說,父母比較明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欣賞卡通片。
事實上,父母也隻有認真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愛問“為什麼”,也才能自己悟出該向孩子學習什麼。
(2)向孩子學習的條件之一是欣賞孩子的優點。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孩子也一樣。但孩子因為還不成熟,他們的缺點常常讓父母感到忍無可忍。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向孩子學習,就要積極看清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熱情地欣賞孩子的優點。
(3)向孩子學習要真誠,而不要敷衍了事或者是無中生有。有人認為在賞識孩子的時候可以“無中生有”或“無限擴大”,這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