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通過對攻擊性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堅定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一觀點。
爺爺已經很老了,吃飯的時候常常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還流口水。老人的兒子和兒媳婦便不再讓他上桌子吃飯了,隻讓他在廚房裏吃飯。
有一次,他們照例把一碗飯放在老人麵前,老人想把飯碗挪近一點,可是碗被弄掉在地上摔碎了。於是兒子和兒媳婦就開始教訓老人,說他打碎了好多個碗,還把家裏的其他東西給弄壞了。最後他們弄來一個大木盆給老人盛飯。老人歎息著什麼話也沒說。
有一次,夫妻倆看兒子認真地在地上擺弄著一堆小木片,玩得正起興。
丈夫就問道:“孩子,你這是在做什麼?”
小家夥回答說:“爸爸,我正在做一隻大木盆啊。等你和媽老了不能動的時候,我就可以把這隻木盆給你們盛飯,省得你們打壞飯碗啊。”
夫妻倆頓時麵麵相覷,最後他們哭了起來,深深地為自己那樣對待老人感到羞愧。
後來,夫妻兩人就又重新把老人請上桌和他們一起吃飯,並且細心地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也與父母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如果一位父親或母親在吃雪糕的時候,隨手把包裝紙扔到路邊,那麼他的孩子一定不會把雪糕紙放進垃圾桶裏。如果父母常常出口就罵人,那麼孩子很快也會對人口出惡言。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不如先教育好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王樂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反應能力很快,別的孩子需要學習一個星期才能弄懂的知識王樂隻需要兩天就夠了,但是他有個缺點就是常常把事情拖到最後去做,以至於有時候會來不及做。
為此,王樂好多次都沒有完成家庭作業。老師批評他幾次,都沒有效果,他不明白王樂怎麼會養成這樣的習慣。直到一次篝火晚會後,老師才明白為什麼王樂會這樣了。
在那次篝火晚會上,老師讓學生們站起來發表即席演說,題目是“我的父母”。
孩子們紛紛上台,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的父母。有人炫耀父母會做最好吃的蛋糕;有人以父母會修理自己的玩具為榮;還有的孩子驕傲地說,父母每天睡前都會給自己洗澡並講故事直到自己睡著。
最後輪到王樂站起來發言。他一開始就驕傲地說:“我的媽媽能做出一大桌豐盛的飯菜,能給我做最漂亮的衣服,能給我梳最漂亮的發型,我爸爸能講最有趣的故事,常常帶我出去玩……”全班小朋友聽了無不羨慕不已。
不過,這時王樂的神情忽然轉為暗淡,他小聲嘟囔著說:“但是我爸爸總是在快睡的時候才去做他的工作,總是我睡覺的時候他都顧不上給我講故事。我讓他早點做,他說早的時候不想做。”
可以說,孩子的年齡越小,父母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後,他們首先接觸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員,孩子最初形成的行為習慣也幾乎都是從模仿自己的親人尤其是父母而來的。
因此,父母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馬可連柯曾經說過:“一個父母對自己的要求,一個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父母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孩子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如果父母能夠處處以身作則,其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的表率,這不僅可以提高和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父母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動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模範帶頭作用。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做一名好學生,父母首先要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一番成績來;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父母首先要與鄰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而不是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
如果父母能始終如一地這樣嚴於律己,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父母最終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因為父母的言行本身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發現孩子的優點,學習孩子的長處
有一天,畢淑敏的兒子在家裏亂翻她的雜誌,兒子突然說:“我想要到日本旅遊一次。”因為兒子經常異想天開,畢淑敏對他的話就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