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守舊,不保守——教育好自己才能培養好孩子(1)(1 / 3)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從來都是通過“張著眼睛和耳朵”的觀察和模仿不斷地學習和成長的。因此,榜樣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的暴力行為、電視中的暴力場景和同伴群體的暴力傾向都會成為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相反,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就必須先教育好自己,樹立良好的心態。

好父母要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具有好的行為規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萬萬不能一方麵要求孩子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麵自己卻做反麵教材。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用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來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命運。

一天,媽媽領著6歲的玲玲去超市買東西,她們剛走到商店門口,玲玲不小心把一枚5角錢的硬幣掉在了地上。媽媽要玲玲把錢撿起來,但玲玲卻一腳把那枚硬幣踢飛了。媽媽很生氣,她問:“你在幹什麼?為什麼不把錢撿起來呢?”

玲玲一副得意的表情,說:“我才不稀罕這點兒小錢呢,撿大錢才有本事呢!”

玲玲的一番話讓媽媽感到吃驚,女兒為什麼如此不愛惜錢幣呢?後來媽媽才想起自己經常在孩子麵前對丈夫開玩笑說:“我才不賺這點兒小錢,要賺我就要賺大錢!”沒想到,自己無心的話語卻給孩子帶來了負麵影響,媽媽非常後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行為習慣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自然很快就會學會,並且效仿。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首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格外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不良信息傳達給孩子。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常言道:“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廣博的知識,有聰明的才智,更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性。一個人怎樣對人、對事物、是否有發展前途的決定因素在於他是否有愛心、有責任感。

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就對孩子進行關愛他人、友善待人等品質的教育。比如,爸爸媽媽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和孩子,就可以讓孩子多體諒關心父母,倒杯水、拿拖鞋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都可以讓孩子去做;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做;當小朋友或其他人有困難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積極去詢問,想辦法幫助等。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關心他人、待人友善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因為自己的友善行為產生“好心沒好報”、“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積極肯定孩子的行為,並抓住時機給予及時的表揚,讓孩子知道父母喜歡他這樣做,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父母也可以獎勵孩子。

這樣,孩子在自己的行為中體驗到積極行為的良好結果,他才會願意堅持下去。

總而言之,要做成功的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那麼,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子能力,如何以身立教,建議如下:

(1)樹立現代的教育觀。父母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明白孩子有著獨立的人格,應該受到尊重和信任,明白孩子的成長需要符合身心發展規律。

隻有這樣父母才能平等、尊重、信任地看待孩子,合理科學地教育孩子。

(2)父母要多閱讀一些關於教育方麵的書籍,多補充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家庭教育並不是嘮叨打罵那麼簡單的,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父母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不同的需求。

父母要努力學一些關於孩子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麵的知識,掌握科學教子的原則與方法,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3)父母在家庭中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麵前撒謊。

好孩子來自好父母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愛嘮叨,愛占小便宜,不講衛生,甚至有的人還不孝順老人。父母如果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那麼自己就要以身作則。

在社會環境和現實生活中,孩子從來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的,他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因此榜樣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跟蹤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孩子會刻意模仿父母和同伴的行為。父母的暴力行為、電視中的暴力場景和同伴群體的暴力傾向都會成為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