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自我,不狹隘——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2)(1 / 3)

(1)鼓勵孩子要事前多思考。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人必須學會的事情就是獨立思考。父母要知道,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孩子有利無害,這樣他才能正確地決定自己的人生和前途。但父母不要因此對正確的回答獎勵,而對孩子錯誤的回答做出懲罰。合格的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會急急忙忙地指出並糾正他們,他們知道這樣不會讓孩子獲得充分的成就感和自信,更不會提升他們的自我檢查和自我糾錯的能力。

(2)定期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一高興就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沒有時間了或者心情不好了,父母就會很長時間都不理孩子,但事實上,這種方式是不利於和孩子建立鞏固的聯係的。父母應該建立一種與孩子交流的規則,如到星期六、星期日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他一周的功課溫習一遍,然後互相傾心交談。

(3)善於傾聽。許多聰明的父母都善於傾聽(即使自己不感興趣的話也要耐著性子聽),讓孩子十分樂意與其交談,使交流變得容易。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我就會失約了,等我回來,我再和你長談。”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另外,傾聽的過程中還要發現孩子談話中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第一次正確運用成語,要給予讚賞;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詩,要表示鼓勵等。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父母交流,而且還會自動提高交流的質量。

(4)多用“我”字句型。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變換一種表達方式,最好用“我”字句型。譬如,“我對你上課不遵守紀律感到失望”,和“你上課講話真讓我失望”大有不同。後一句話,包含著父母的批評與責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失望而產生負罪感;而前一句話聽起來父母是在同情孩子,而不是批評責備。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讓孩子勇敢做自己

蔡誌忠是中國台灣著名的漫畫家,他的漫畫曾經風靡了全世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教育孩子方麵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做他自己,因為父母畢竟不是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生活,所以父母不能替孩子做出選擇。

一次,蔡誌忠的妻子到法國去出差,於是蔡誌忠便開始接送孩子上鋼琴課。有一次,蔡誌忠把車停在了鋼琴學校門前,女兒悶悶不樂地坐在車上,根本不想下去。蔡誌忠問女兒:“你為什麼不高興呢?”女兒說自己最想學笛子而不是鋼琴,可媽媽卻覺得她應該學鋼琴,因為在媽媽眼裏,鋼琴比笛子更優雅。蔡誌忠聽到女兒這樣說,就馬上把車掉回頭,一路開回家。女兒對爸爸的做法很擔心,她懷疑地問爸爸:“媽媽剛為我交了4000元的學費,如果我不學鋼琴了,這錢是不給退的,怎麼辦呢?”蔡誌忠想了想說:“那隻好算了。”女兒不放心地問:“媽媽回來說我怎麼辦?”蔡誌忠看著女兒認真地說:“什麼也沒有你的快樂重要。”

4000元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蔡誌忠卻始終堅持,錢損失了還可以賺回來,但孩子的快樂卻是無論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而且孩子的童年也不可能倒回來重過。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學習一些他不喜歡的東西,就很可能會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喪失獨立的人格,隻能服從大人的意願,而這也正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為了讓女兒更透徹地明白堅持做自己的重要性,蔡誌忠還專門在女兒過生日的時候給她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從前,有一棵小小的番茄樹苗,它每天安靜而快樂地生長著。但是後來人們都告訴它,如果它足夠努力,就可以長出像西瓜那樣大、像香瓜那樣香、像蘋果那樣營養豐富的果實來。於是,小番茄樹拚命地獲取營養,很努力地做運動。結果,它結出的果實仍然隻是不起眼的番茄。而且,最讓人們想不到的是,現在小番茄樹覺得自己不再是番茄樹了,它到處向人們誇耀自己已經變成了一棵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