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蔡誌忠告訴女兒,做人,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內在交給別人去塑造,更不要為了物質上的滿足就放棄了精神上的快樂。
可以說,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是每位家長都應該堅守的教育理念。從這個角度來看蔡誌忠的女兒是幸運的,因為她有一位聰明的父親。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不能這樣睿智,他們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也得學鋼琴,看到別人的孩子參加了奧數班,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也要參加奧數班。他們甚至把孩子當成實現他們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夢想的工具,要求孩子為自己掙一些麵子。其實,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因為孩子的生命不是為父母而存在的,而是為他本身而存在的,父母不過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而已。父母要用平等的觀點看待孩子,教會孩子弄明白“我是誰”,讓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
絕大多數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上進、上進、再上進,卻很少教孩子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實力,並教孩子製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其實,對孩子來說,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能夠勇於麵對自己的不足,開心快樂地做對自己、對他人都有益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做到以下3點:
(1)父母要認識到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存在區別。人與人之間是有區別的,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一些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總覺得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也應該做到;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擁有。但這樣比下去,孩子就很難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很難成為他自己。
(2)給孩子做出不同選擇的權利。選擇也是孩子必須擁有的權利之一,當父母遇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時,父母要記住和孩子商量,給孩子做出選擇的機會。
(3)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父母要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做孩子的選擇,以免使孩子喪失個性。
蹲下來,正視孩子的朋友
作家塞萬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說:“以好人為友者自己也能成為好人。”赫德也說:“與惡人交,如日之影,按時遞減;與好人交,如黃昏之影,不斷增大,以至生命之日隕落。”不好的朋友會使人犯錯,而好的朋友則能夠幫助人進步,猶如前進中的一盞明燈,帶領人們更快地奔向前進的目標。
18歲的少年海格立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這時,他碰見了兩位女神,一個叫“惡德”,一個叫“美德”。惡德女神千方百計地誘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樂一世,卻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則勸導他走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後,海格立斯聽從了美德女神的呼喚,拒絕了惡德女神邪惡的誘惑,選擇了始終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後來,海格立斯成長為希臘人們一直傳頌著的英雄。
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好朋友,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與同伴和諧相處,就平安健康,孩子沒有朋友則容易發生問題。但事實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交友卻有不同程度上的限製,常常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朋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96年調查發現:雖然726%的父母表示:“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歡的人交朋友。”甚至798%的父母表示:“我願意孩子邀請他的朋友們到家裏來。”但是,758%的父母表示:“我對孩子選擇朋友有嚴格要求。”816%的父母表示:“我要求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649%的父母表示:“我不願意孩子有較親密的異性朋友。”453%的父母表示:“為了學習,我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表示:“怕孩子學壞,所以我嚴格限製孩子交朋友。”可見,很多父母往往以學習為主要參照為孩子選擇朋友,對孩子的交友有一定的限製。也許父母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多孩子並不領情。
小蘋覺得自己的父母很怪,認為他們對自己的朋友總是特別提防。如果小蘋想和女同學交朋友,就需要經過父母嚴格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女孩不能交,太愛講話的女孩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女孩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女孩不能交。如果小蘋想和男孩交朋友,父母就完全壓製。在父母這種高壓政策下,小蘋簡直就沒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