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自我,不狹隘——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1)(1 / 3)

孩子的視角往往與成人的有所不同,在孩子看來非常有趣的事物很可能在成人眼裏隻不過是無聊至極的事物,而不同的生活經曆和文化背景使成人和孩子擁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看問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別。父母要想走進孩子的世界,與孩子有效溝通,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就必須放下身為父母的架子,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和位置看問題。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體會孩子的心靈,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而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決定了父母是否能夠理解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蓓蓓畫了一片大海,還在海底畫了許多熱帶魚、海龜、海馬和海草,整個畫麵顏色鮮豔而幹淨,內容豐富。爸爸讚賞地摸了摸她的頭,就去做其他事了。當爸爸再次回到蓓蓓的身邊時,發現剛才那幅美麗的畫上已經充滿了黑色色塊,被破壞得麵目全非!爸爸很驚訝,就問蓓蓓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想到蓓蓓說:“這片海水被汙染了,上麵的黑色塊是海裏的油船排放出來的汙水!”原來她是在表達要保護環境、不要亂排汙水這個美好的願望!爸爸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批評孩子。

可見,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和思維方式,就要盡可能地放下身段,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視角去看待事物。

《中國青年報》著名記者陸小婭發現自己聰明、活潑的女兒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是逛商店,每次自己帶她去商店,她都會哭著鬧著盡量不去。

陸小婭感到十分不解:商店裏有各種各樣的商品,女兒本來應該喜歡才是,為什麼她這麼不願意逛商場呢?

後來陸小婭終於發現了其中的緣故。

一次,在帶女兒去逛商店的時候,女兒的鞋帶突然開了,陸小婭急忙蹲下來給女兒係鞋帶。這時候,她突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原來人在蹲下來的時候,眼前不過是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說孩子在這個高度上根本看不到商店的商品,她看到的隻是擁擠的、動來動去的人腿,這讓孩子有一種壓抑感和單調的感覺,而這也是孩子不願意逛商場的原因。

所以教育專家經常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父母要蹲成和孩子一樣的高度,這個時候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也就會更加了解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忽略了孩子們所處的位置與高度。要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一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蹲在路邊聚精會神地看螞蟻爬來爬去就很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呀?”孩子天真地說:“我在聽螞蟻唱歌呢。”媽媽更驚訝了:“螞蟻怎麼會唱歌呀?”孩子不高興地說:“你不蹲下來聽,你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呢?”

孩子的視角往往與父母的有所不同,在孩子看來非常有趣的事物很可能在父母眼裏隻不過是無聊至極的事物。更何況當代的孩子是非常獨特的一代,而城市裏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在物質生活方麵,今天的孩子享受著較為穩定而寬裕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卻從動蕩而艱辛的生活中走來,如今還有的父母正經曆著下崗;在文化背景方麵,今天的孩子們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而父母們卻絕大多數成長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同的生活經曆和文化背景使父母和孩子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看問題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們生活在一個多孩子的時代,誰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顯要,而今天許多孩子則為獨生子女,個個金貴。這種生活經曆、文化背景、家庭地位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兩代人在價值觀和審美觀等方麵的差異,也給教育帶來了空前的困難。

因此,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於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即善於發現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當孩子做出大人不能夠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馬上訓斥或者質問,而是平心靜氣地蹲下來,站在孩子的位置與角度上,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