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與悲觀往往會帶給孩子不同的人生境遇。因為他們擁有不同的人生態度,對不同或相同的事物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與判斷,從而有了不同的行為。因此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為孩子撐起一片心靈的晴空。
為孩子樹立樂觀積極的榜樣
一個家庭裏有兩個孩子,一個很樂觀,一個很悲觀,父母想改變這種狀況,就把悲觀的孩子放在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裏,而把樂觀的孩子放在有很多馬糞的房間裏。過了一會兒,父母去看悲觀的孩子,發現他在哭泣,理由是“玩具玩了就會壞的。”
父親歎了口氣,轉身去看另一個,結果發現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掏馬糞。理由是他覺得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
這就是樂觀與悲觀帶給兩個孩子不同的行為方式。他們不同的人生態度,讓他們對生活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與判斷。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的生活態度呢?事實上,孩子的樂觀態度直接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遇事能夠樂觀處理,孩子就會模仿家長的處理方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體力行給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口頭教育。
高爾基之所以能夠在苦難生活中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並最終成為一代文豪,與樂觀的外祖母對他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聯係。所以,要想有一個樂觀向上的孩子,父母就要為孩子樹立一個樂觀積極的榜樣。
從出生那天起,安金鵬就開始經曆貧窮的考驗。患病的奶奶整天躺在炕頭上,安金鵬4歲的時候爺爺也患了支氣管哮喘和半身不遂。為了給爺爺奶奶治病,父母不得不四處借錢,因此家裏欠下的債不斷增多。
別的孩子6歲甚至更小就上學了,但安金鵬7歲才上學,即便這樣,他的學費還是媽媽找人借的。安金鵬發現,自從他上學以後,媽媽反而不愛坐在他的身邊看他念書。後來安金鵬明白了:我越是懂事,她便越是傷心,因為她不忍心看著我用捆著小棍的鉛筆頭做作業。
不過,安金鵬總能讓媽媽開心,學校裏的大考小考,他總能名列前茅,特別是數學總能拿滿分。在媽媽的鼓勵下,安金鵬越學越快樂,他感覺讀書是天下最快樂的事。
1994年6月,16歲的安金鵬被天津一中破格錄取,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可他沒想到,當家人得知喜訊後,臉上布滿了愁雲。
晚上,安金鵬聽到屋外有媽媽和爸爸的爭吵聲。媽媽想把家裏那隻剛懷上駒的毛驢賣掉,好湊齊學費,供安金鵬上學,但爸爸堅決反對。他們的爭吵聲讓爺爺聽見了,爺爺一急竟永別人世。
辦完爺爺的喪事,家裏又多了幾千元的債。安金鵬知道家裏困難,也就不再提上學的事情。他把錄取通知書疊好,放在枕套裏,開始跟著媽媽下地幹活。兩天以後,安金鵬和父親同時發現毛驢不見了。父親鐵青著臉責問母親:“你把毛驢賣了?以後怎麼種莊稼啊?難道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毛驢就賣幾百塊錢,能供金鵬念一個學期還是兩個學期?”
那天,母親哭了。她用很凶的聲音對著父親大吼:“孩子要念書有什麼錯?金鵬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縣是頭一個呀,咱不能讓貧窮耽誤他的前程!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讓他念書去……”
上中學後的那年秋天,安金鵬回家拿冬衣,發現父親的臉色蠟黃,瘦得隻剩皮包骨頭。之後安金鵬得知父親得了腸息肉,醫生說要盡快動手術。母親準備再去借錢,可父親堅決不同意,他說親朋好友已經借遍了,隻借不還,還有誰願意借呀!
那一天,安金鵬從鄰居那裏得知:母親是一個人用原始而悲壯的方式收割完小麥的。她無法把麥子挑到場院去脫粒,更無錢雇人使用脫粒機,於是隻好等麥子熟一塊,她就趕緊割一塊,然後又把麥子放在板車上拉回家,晚上在家的院子裏鋪上一塊塑料布,用雙手抓起麥稈在一塊大石頭上摔打脫粒……三畝地的麥子,她一個人收割,累得站不住就跪著割,膝蓋都磨出了血……
鄰居還沒說完,安金鵬已經大哭道:“媽,我不念了……”說著飛快地跑回家,母親告訴安金鵬:“你是最能吃苦的孩子,這點苦算什麼,苦難總會過去的。”最終,安金鵬在母親的教育下回到了學校。父親的手術也做了,隻不過多了一些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