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內心世界會越來越豐富。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在他的心靈深處就會漸漸有了屬於他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情願向父母透露自己的想法,父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而應該耐心地等待。如果父母流露出憤恨不滿的表情,或擺出“不問出來不罷休”的架勢,隻會使孩子的心扉更緊閉了,這樣會更不利於親子交流。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之所以不願對父母說心裏話,很可能是因為他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受到了父母對他的幹擾。因此,當孩子發生上述情況時,父母應當首先檢查一下自身的管教方法是否得當,然後及時調整自己的做法。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也一樣,在孩子希望獲得父母信任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獲得孩子的信任,這樣,雙方之間才能互相溝通。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不情願說出來的事,不持強行追究的態度,孩子便會感到父母信任他、尊重他,說不定會主動向父母敞開心靈之門。
總之,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他心靈深處的秘密,如果孩子連這一點都不能保證,他將來也無法成為一個有獨立見解和自主能力的人。所以父母必須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和必要的思想準備,要注意以下兩點:
(1)父母應當承認和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有些事情不願意讓父母知道,這是不足為怪的,父母不必要求孩子還像小時候那樣,什麼事情都向父母說。不要因為怕孩子瞞著自己幹壞事而對孩子不放心,也不要覺得孩子不應當對父母有隱私,覺得父母有權利了解孩子的一切,甚至亂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記。要知道,父母這樣做的結果隻會嚴重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激起他們的反感,加深親子之間的“代溝”,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更遠。
(2)父母要用平等和藹的態度對待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是理解他們的,是他們貼心的、可以信賴的朋友,這樣孩子自然願意向父母敞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湖南汨羅市城郊鄉中心小學有位叫胡玲的小女孩,她寫了一篇題為《給她自主的機會》的文章,文中說胡玲今年已經12歲了,父母卻把胡玲看成是一個什麼都要人管的小孩子。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父母也不管她喜歡不喜歡,總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她有時表示不同意父母的意見,父母卻說:“小孩子懂什麼,父母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總希望胡玲打扮得漂漂亮亮,就給她買了很多衣服,但多數都是胡玲不喜歡的紅顏色。胡玲向父母提出建議,父母卻說:“你不懂,買什麼衣服你就穿什麼衣服吧。”她真感到委屈。
胡玲知道父母很愛她,可是她很快就要小學畢業了,而父母還從來沒有讓她處理過自己的事。她很奇怪,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做主,但在這個家裏,為什麼沒有人尊重她的意見呢?
是的,在父母們看來,今天的孩子已夠幸福的了。他們吃穿不愁,還有父母的關懷備至,娛樂活動也豐富多彩,可以說從物質到精神應有盡有,他們為什麼不能一門心思搞好學習呢?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學生“喜歡和父母常在一起”的隻有44%,“心中有苦悶、心事時選擇向同學或朋友傾訴”的有62%,隻有38%的孩子會選擇向父母傾訴,對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應有盡有的幸福生活感到“很愉快”的隻有277%。當回答對父母的最大希望時,有744%的人希望常和父母談心、討論,以加強互相的了解和情感的溝通。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剝奪了孩子的選擇和決定權。
富蘭克林說:“人類一生的工作,無論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的每一個習慣所決定。”孩子總有一天是要自立於社會的,如果父母能從小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