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小瞧,不輕視——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2)(2 / 3)

翔宇終於哭出了聲,他抽泣著說:“媽媽,對不起!”媽媽笑了,說:“兒子,你真傻,媽媽把你養大,會不了解你的性格嗎?我一直對老師的話有所懷疑,你和老師之間一定存在什麼誤會,我想你會告訴我原因的,沒想到你就那樣走掉了。”

翔宇說:“同桌把我的文具盒藏了起來,我要他還給我,他不還,我上課沒法記筆記,隻好去翻他的書包,沒想到被老師看見了。媽媽,對不起,我錯了。”

媽媽笑著說:“有問題要及時說出來,不然別人也不知道真實情況。好啦,兒子,過去就過去了,現在,我們逛超市去!但是下不為例啊。”

孩子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也會為某件事黯然神傷,也會被無數的煩惱糾纏。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需要一個聆聽者,而父母往往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人選。因此,作為父母,你應該及時留意孩子情緒的變化,當你覺察出他的情緒有異樣時,應積極引導孩子把憋在心裏的不快說出來。

一份調查顯示:80%的孩子心理障礙和家庭教育有關,特別與父母和孩子缺乏溝通交流有關。孩子雖小,但他們有人格尊嚴,認知世界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他們有表達內心感受、闡述自己觀點的願望。父母應耐心地讓孩子把話說完,隻有這樣,才能互相溝通理解,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璞玉,孩子是否成器的關鍵是父母如何去雕琢。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而向父母傾訴時,父母要做孩子忠實的聽眾,耐心地和孩子交流。

身為父母你要明白,傾聽有時候也是一種愛。隻有通過傾聽,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當的判斷。

美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主持一個與孩子對話的節目。一次他問一個小孩說:“假如你駕駛飛機載著乘客在空中飛行,突然發現飛機有問題,出現故障,沒油了,你怎麼辦?”

這個小孩直截了當地說:“我就趕快跳傘,讓他們在飛機上等著我,我要第一個跳傘!”

坐在台下的許多觀眾都哈哈大笑起來,有的觀眾還笑得東倒西歪的,覺得孩子真鬼頭,一發生故障他第一個跳傘,先想到自己跳傘逃生。

這位主持人接著問道:“然後呢?”

小孩說:“我去取汽油,我還得回來救他們。”

聽到這句話,那些大笑的觀眾止住了笑聲。他們沒想到在孩子單純的、幼稚的舉動當中,包含著一顆博愛的心。但是如果不能鼓勵孩子說下去,並認真聽孩子說話,大人們就很可能會忽視了孩子的愛心。

孩子越小越願意傾訴,父母應充滿耐心與興趣地傾聽,因為這是與孩子溝通的黃金時期。為什麼會有許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他們交流,其實部分原因是源於孩子在小的時候傾訴的意願沒有得到家長完全的重視,因而漸漸地孩子也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其實,孩子年紀越小,越是代際溝通的黃金時期。如果堅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會習慣於與父母交流。

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爸爸發現上中學的兒子近來變了。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像個唧唧喳喳的小麻雀,一回到家就把在學校遇到的事全告訴爸爸。現在,兒子一回來,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難得有空和爸爸在一起聊天,爸爸真摸不清他心裏在想些什麼。

有一次,爸爸看兒子長時間悶在屋裏不出來,便找個借口進去看看。兒子正在寫著什麼,一聽見爸爸進來,便把正在寫的東西迅速收進了抽屜。而他每次離開家,總是把那個抽屜鎖得牢牢的。

爸爸不禁心裏打鼓,他知道這樣大的孩子正是心理不穩定的時候,莫非……爸爸不敢往下想了。於是,趁兒子不在家的時候,他想辦法打開了兒子的抽屜。那裏麵沒有什麼令爸爸害怕的東西,隻有一個日記本,不過上麵寫著一些讓爸爸感到幼稚可笑的話。爸爸這下放心了,但兒子知道爸爸翻他的抽屜後卻感到異常憤怒,他和爸爸大吵一場。從此,他的心靈之門對爸爸關得更緊了。

類似這種事情,在許多家庭中不斷地發生著。令人遺憾的是,至今,許多父母都不認為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他們理直氣壯地認為,我是孩子的父母,就有權幹預他的一舉一動,有些父母甚至經常幹預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