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當父母能夠比較清楚孩子問題背後的含義,並對此做出相應的反應和解答的時候,孩子會有一種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的感覺,從而從心理層麵提升孩子的自信、認同感和安全感。
(5)當父母發現孩子經常用隱喻性的方式提問的時候,就需要對他做一些適當的引導,協助他學會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以便得到父母所預期的結果。
(6)對於孩子提出的常識性的問題,父母單純地給出答案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協助孩子去認知和思考,幫助孩子建立一種適合他的認知事物、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7)父母不要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理解孩子的問題,並輕易下結論。要知道,一個玻璃球對大人來說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玻璃製品,而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8)當孩子問問題讓父母感覺煩躁的時候,父母需要換一個角度,確認一下自己到底在煩孩子的提問還是為了自己的事情而煩躁,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因為父母的重視傳達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更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愛,是對孩子的好奇心的支持與保護。這可以使孩子收獲了知識鼓勵。
(9)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是父母所不知道的,父母要誠實地告訴孩子並且最好能與孩子一起查資料來解決,千萬不能欺騙孩子或者給孩子錯誤的答案。否則當孩子發現問題的真相時,就會降低對父母的信任感,甚至讓孩子學會不嚴肅、不認真的態度。
不要隨意打斷孩子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受到別人的重視。當你專心致誌地聽對方講話,甚至是全神貫注地聽時,對方一定會有一種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雙方之間的距離必然會拉近。所以說,傾聽是一種禮貌,是對講話者的尊敬,更是對講話者的一種最高的讚美,也是對講話者最好的恭維,它能使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喜歡你、信賴你。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認真傾聽就是最好的愛護。
雙休日,爸爸媽媽陪伴5歲的兒子去郊遊,玩到中途的時候,媽媽口渴難忍,便對兒子說:“兒子,把你背包裏的蘋果拿出來給我解解渴,好不好?”兒子毫不猶豫地拿出3個蘋果,但讓媽媽沒想到的是兒子居然挨個咬了一小口。見狀,爸爸很生氣,正想嚴厲訓斥兒子一通時,媽媽耐著性子對兒子說:“好孩子要懂禮貌,你這樣做好嗎?”兒子奶聲奶氣地說:“我想先嚐嚐,把最甜的留給爸爸媽媽。”媽媽聽後心頭一震,不禁為兒子精彩的回答而自豪,同時也暗暗慶幸自己沒有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而冤枉孩子。
有時候,孩子的思維方式與大人的思維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隨意打斷孩子的話,不僅不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還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因為孩子在對父母訴說內心感受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如果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表達機會,孩子就會產生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上的障礙,容易出現自卑情緒;另一方麵,父母不能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或和孩子缺少溝通,使得彼此間缺乏信任,導致“代溝”產生,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有一天,翔宇的媽媽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要她去學校一趟。等她趕過去時,看見翔宇正低頭站在教室門口。老師生氣地說:“上課時翔宇影響同學聽課,我說了他很多次,但他都不聽,所以讓他出來冷靜冷靜。”翔宇媽媽心想,兒子一向很乖,今天怎麼會對老師做出這麼反叛的事?盡管有些疑惑,但她還是笑著對老師說:“不好意思,給您添麻煩了。”這時,旁邊的翔宇聽了這話,似乎顯得不高興,他狠狠地推了媽媽一下,然後大步走掉了。
翔宇媽媽與老師道了別,然後追了出去。她見翔宇快速地向前走著,眼睛紅紅的。媽媽溫柔地問:“翔宇,剛才為什麼要推媽媽?”翔宇嘴唇動了動,但沒有說話,眼淚卻流了下來。媽媽挽住了翔宇的胳膊,說:“兒子真是長大了,你看,你現在的個子都超過媽媽了,是個大男孩啦!剛才推媽媽那一下,還真有勁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