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父母應該從中得到一種啟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承諾,也應該像社交場合人與人之間的承諾一樣重要,父母需要守信用,認真對待。它不僅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能夠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並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當父母答應了孩子提出的要求時,隻要是合理和可行的,父母都要不折不扣地做到。
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認真回答
隨著孩子認知範圍的不斷擴大,他們常常會提出一些甚至是讓父母無法回答的問題,諸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小鳥為什麼會飛呢?”
而且現代的孩子一出生就會接觸電視。隻要按一下開關,屏幕上就會出現有意思的動畫片,還有悅耳的音樂,對孩子而言,電視簡直就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魔術箱。很多問題就會由此而生。
有的孩子看到電視中出現遊泳池的畫麵,就問道:“如果電視壞了,家裏會不會淹水呢?”如果父母說:“即便電視壞掉,水和人都不會從電視中跑出來。”孩子會接著問:“為什麼人會在電視中遊泳呢?他們不是在電視裏麵嗎?”甚至有的孩子還會特意跑到電視的後麵去研究一下,有時候還會伸出手來撥弄電視後麵的機器或電線,這讓父母們常常非常緊張。
也許孩子天真的問題令父母覺得好笑,但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必須認真對待,如果父母在這時候輕蔑或回避孩子的問題,就會造成很壞的結果,使孩子喪失發問的意願。
父母要明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需要更多、更快地認知這個世界,那麼他們最初的單純靠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等感覺係統的認知方式就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了,他們的自主思維逐漸建立、需要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在狀態,他們的問題自然也就慢慢多了起來。
麵對孩子的問題,父母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孩子究竟問的是什麼問題。
爸爸第一天送陶陶去幼兒園,陶陶的表現很正常。當爸爸帶陶陶熟悉幼兒園環境的時候,陶陶看到玩具架上有一個弄壞了的木馬,就問爸爸:“爸爸,誰弄壞了這個木馬?”爸爸想當然地告訴他:“這和你沒有關係,不是還有那麼多玩具嗎?”隨行的幼兒園老師也沒有說什麼。可是誰知道,當爸爸說完這些話後,陶陶突然表現出強烈的焦慮不安,並表示要馬上回家。對此爸爸很不理解,剛才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這樣了呢?
其實,從表麵上看陶陶爸爸的回答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你就會發現,陶陶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他希望從爸爸那裏找到一種安全感。當一個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時候,而且他視為安全的保護神的爸爸很快就會離開,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一種對陌生環境的安全感。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顯然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他們就會向最信賴的人進行提問。如果他沒有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就會反複地問同一個在大人看來沒有太大意義的問題,或者情緒上出現較大的波動。況且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問一些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問題,成人和孩子都如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陶陶想知道的是“如果把這裏的玩具給弄壞了,會被怎樣處置”,而爸爸顯然沒有給出正確的回答,陶陶自然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當父母在對孩子的問題做出回答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導,但絕對不要絮絮叨叨,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打消孩子提問的欲望。
以下建議可以給父母提供一些參考:
(1)當孩子開始問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希望更快速地了解世界,並且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2)當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前,父母需要弄明白孩子到底想通過問題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也就是要弄明白問題背後的含義。
(3)當孩子開始問問題的時候就是他成長、提升的最佳時機,同時也是提升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