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知道的是,隻有在父母的尊重中,孩子才能變得自信,在麵對現實、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完善自身。否則孩子會永遠長不大。
父母要學會把孩子當成朋友,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使家裏盡可能地多一些民主的氣氛,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與父母和諧相處,否則孩子就會感到反感,甚至出現抵觸情緒。看過《傅雷家書》的人都會羨慕傅雷先生與兒子之間朋友式的骨肉情。反觀我們自身,父母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有話不願意告訴自己。其實,很多時候之所以這樣,往往就是因為父母一開始就沒有尊重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權。很多父母常常在孩子打電話時站在一邊旁聽,根本就不知回避,使孩子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結果使得孩子開始回避父母。相信這是每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身為父母,你要知道,大人有大人的隱私權,孩子也有孩子的隱私權,大人的隱私權需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同樣應該受到保護。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還表現在尊重孩子的自治權利上。現代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其能力範圍內應該有正常的行為上的自治,也就是獨立地處理有關個人問題的能力,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興趣和喜歡的事物,孩子可以聽從父母的安排,但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觀點等。父母要給孩子這些獨立決策的權利,必要的時候可以循循善誘地給予孩子適度的指導,但不要粗暴地幹涉他們的行動。
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孩子所麵臨的成長的環境與父母小時候身處的環境往往是迥然不同的。然而,有些父母往往以自己的孩提時代作為樣本來教育孩子,卻全然不知其中很多地方根本不能滿足現在的孩子的成長需要,而孩子們也認為,父母老套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行動指南了。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出現了代溝,影響了雙方之間的交流,也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跟上時代的潮流。
總而言之,孩子的可塑性很強,父母要盡量利用孩子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孩子性格中的消極因素,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孩子才能自發地願意接受成人的教誨,父母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
重視對孩子許下的諾言
為了使孩子聽話,或者為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有些父母總習慣於對孩子許諾,特別對三四歲的幼兒,父母更是常常用這個辦法安撫孩子。有時候這種方式很有用。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父母就會隨口說:“你如果聽話,我明天給你買一個機關槍。”當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時,有些父母就說:“你如果好好學習,考90分以上,我就帶你去旅遊。”如果父母在許諾之後能夠兌現,倒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激勵,可是在多數情況下這不過是父母哄孩子的一個策略,一般是沒有下文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經常不能正視自己的諾言,將會是貽害無窮的。
(1)父母時常對孩子說話不算數,會導致孩子不信任父母,最終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父母要明白,當你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後,孩子會很興奮,期待著願望的實現,並憧憬著實現後的美好。可是,當孩子發現這一切不過都是父母設的騙局時,他會非常失望、難過。反複幾次以後,父母的話就不再起作用了,孩子會覺得反正父母說了也不算數,自己又何必要相信那一套呢!
(2)這樣會誘使孩子撒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常常不兌現自己的諾言,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欺騙行為中逐漸體驗到:對別人說話不一定都要兌現,有時是可以撒謊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撒謊,甚至是撒謊成性。
有時候,父母是有必要對孩子許願的,這樣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做事,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但父母在對孩子許願的時候首先要看是否應該許,其次還要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一旦對孩子許了願,父母就一定要履行諾言。
我國古代有個人叫曾子,有一天曾妻要去市場上,兒子也鬧著要去。曾妻隻好哄兒子說:“聽話,你在家裏等著我,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好不好?”後來兒子就不再鬧了。等曾妻從市場上回來,曾子立刻張羅著殺豬,曾妻連忙上前製止曾子說:“你瘋了,我是和孩子說著玩的。”曾子嚴肅地說:“對孩子是不能這樣的,現在你欺騙他,不就等於教他欺騙嗎?我們欺騙孩子,孩子將來就會不相信我們,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說完,曾子就真的把家裏唯一一頭還沒有長大的豬殺了煮給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