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以後,家怡就開始躲著爸爸走,平時即使和爸爸在一起,話也很少,笑容也很少。有一次,家怡在玩的時候把布娃娃狠狠地摔在地上,高聲訓斥著:“你不聽話我就打你,你要是再不聽話我打爛你的屁股!去,一邊玩去!”
爸爸聽後深感震驚:這不正是自己訓斥孩子的話嗎?
可見,體罰孩子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也許有的父母會問,如果不打孩子,孩子怎麼能受到懲罰,又怎麼會改正呢?其實條條道路通羅馬,要想讓孩子吸取教訓,迅速成長,方式有很多種,而不是隻有體罰這一種方式。
威爾遜有些馬虎,經常丟三落四,但他又很倔強,對爸爸媽媽的話常常反著做。有一天,威爾遜回到家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們明天要去夏令營!”
爸爸說:“哦,是嗎?那你要把東西帶好呀!”
威爾遜說:“放心吧,我自己來準備,一定能準備好的。”
爸爸看到威爾遜開始把東西收拾起來,當他收拾好了,他讓爸爸來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幹。爸爸過來一看,發現威爾遜沒有準備手電,而且帶的衣服也不夠。但是爸爸知道依孩子的個性,如果自己直接說了他一定不會聽的,於是他隻是提醒說:“威爾遜,夏令營的地點晚上會涼一點。你自己再考慮考慮帶的東西夠不夠。”威爾遜信心滿滿地說:“你放心吧,我全都準備好啦!”爸爸就沒有說什麼。
過了幾天,威爾遜從夏令營回來了。爸爸問威爾遜:“玩得怎麼樣?夏令營過得開心嗎?”威爾遜說:“挺開心的,可就是帶的衣服不夠,很冷。真沒想到山裏麵這麼冷!我還忘了帶手電,又借不到,就隻好摸黑走路,差一點出麻煩。”
爸爸說:“是嗎?這可以說是個教訓呀。”
威爾遜說:“以後我再出去活動就要像爸爸一樣先列一個清單,想清楚到底需要什麼東西,要準備充分一些才對。”
可見,在需要警戒孩子的時候,巧妙地采用曲徑通幽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這樣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消除戒備心理,高興地接受父母的告誡;另一方麵,孩子也會因此而對自己的錯誤和過失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保證下次不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在體罰之外,肯定有比體罰更好的教育方式,父母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積極尋找出適合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遇事就體罰孩子。
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否定性的評論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中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畫麵,這一畫麵隨即就會指揮他的行動,結果事情總是朝他害怕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這時候,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裏。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被《紐約時報》稱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士,在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的小林校長時,曾經充滿無限感激地說:“先生每天都要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好幾遍‘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好孩子,等我長大以後回憶起來,才注意到先生的話裏有一個‘真’字。先生的這句話幾乎決定了我的一生。對我來說,這真是一句難得的金玉良言。因為這句話,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好孩子,我信賴先生,懷著這份自信慢慢長大了。”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不同的心理暗示會帶來不同的後果,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帶來良好的結果,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
陶樂是個聰明活潑的女孩,但是她的父母卻常常批評她:“你是個小姑娘,不能老像個男孩子似的整天搞惡作劇。淘氣的女孩不討人喜歡!”結果時間長了之後,陶樂就不怎麼講究了,無論父母怎樣說,她也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瘋瘋癲癲的,一點都乖巧不起來。
在這個案例中,陶樂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父母總是看到陶樂的缺點並且總批評她的缺點(即給陶樂消極的心理暗示),於是陶樂開始破罐子破摔。這種隻否定不肯定的做法也正是很多父母的常見做法,他們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結果孩子的情形就真的越來越糟糕。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這張紙會成為怎樣的圖畫,決定權很多時候是在父母的手中。父母的否定性的評論隻會給孩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最終導致一個不好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要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孩子會越來越樂觀自信,自然也就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