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不體罰,不打擊——絕對不“體罰”孩子(1)(1 / 3)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進行不適當的體罰會使孩子逐漸遠離親人。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看到孩子一點點的問題,就體罰孩子或者實行心理懲罰。父母需要明白的是,體罰不會使教育效果更好,隻會抹殺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輸掉孩子的未來。因此,無論何時,體罰孩子要不得,心理體罰更要不得。

培養孩子,體罰肯定少不了嗎

一些父母常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們認為要想讓孩子成才,體罰就少不了。結果不僅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還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公共汽車上有兩位家長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其中一個說:“對孩子別舍不得下手,狠不下心來可不行,不打不成器,該打就得打。我們孩子每周至少得打他一頓。”談起教育孩子的複雜性,有人覺得可笑,他們說:“在社會上當個領導,管一批人不容易,管自己家的孩子還有什麼難的?身邊不是有隨手可以抄起的木棒、笤帚什麼的嗎?掄圓了來上一通,問題不就全解決了。”

把體罰作為教育手段,如今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這些父母認為這種方法簡單方便,奏效快。孩子回家晚了,作業做錯了,考試沒考好,上課沒注意聽講,都有可能挨一頓板子。

然而,采取這種簡單而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首先,孩子挨了打,受到傷害,會變得畏畏縮縮,什麼也不敢去做,不敢探求、嚐試。其次,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隱瞞錯誤,而這種辦法一旦得逞,孩子會繼續下去,從而變成了生活中的“兩麵人”。再者,經常挨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急躁、心驚膽戰,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比如,因為數學沒考好而挨打,他會憎恨數學知識、數學教師,甚至憎恨學校。一旦有機會,孩子可能會做出報複性的事情來。

在車站裏,一位身材高大的父親抱著一個看上去兩歲多的孩子,抱了一會兒,為了輕鬆些,父親就把孩子放在了站台上。孩子站在地上沒多久,看到地上有個煙頭,他覺得新奇,於是撿起這個煙頭,撕開裹著的紙,想對裏麵看個究竟。父親低下頭看到孩子正在包煙頭,彎下身子迅速摳出孩子手中的煙頭,並朝孩子的手心狠狠地打了兩下,然後氣憤地問道:“還撿不撿了?”孩子恐懼地說:“不撿了,不撿了。”

可以說,這兩下打的不是別的,正是孩子對事物積極探索的精神和對新事物感知的能力。這位父親可能認為吸煙是個壞習慣,小孩子不該對煙頭感興趣,或是認為孩子不該撿地上的髒東西,打他幾下就可以讓他記住。可孩子這樣做是出於好奇的動機,是他幼小心靈對新事物感知本能的表現。而父親的行為卻告訴他不應該接觸沒見過的東西,探索未知是不正確的行為。

總而言之,體罰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一定要盡量避免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這必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肯定有比體罰更合適的教育行為

體罰對孩子來說,是最下乘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經常打孩子,就會使孩子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以至於產生暴力傾向,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5歲的家怡長得很可愛,而且性情活潑,很招人喜歡。有一次,媽媽外出辦事了,爸爸在書房寫作。家怡在臥室玩耍,過了好長時間也不見出來,爸爸有些不放心,喊道:“家怡,你幹什麼呢?過來。”

家怡答應著爸爸卻又磨蹭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走到書房來。她的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爸爸,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爸爸一看便明白了,知道她一定有個小秘密,就又問:“你在幹什麼?”

家怡聽了爸爸的問話什麼也沒回答。

爸爸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損害,心中的怒氣便升起來了,他提高聲音再次喝問:“說!你剛才幹什麼了?”

家怡見爸爸發怒,恐懼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沉默不語。爸爸頓時怒不可遏,三兩步衝到她的麵前,朝著她的屁股就打了下去。家怡馬上大哭起來,這才抽抽噎噎地說了緣故。原來,剛才她一直在觀賞媽媽的新衣服。孩子也是愛美的。在這種時候,來自父母的適當的點撥與引導比什麼都重要,而爸爸卻打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