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很多父母不願讓孩子去經曆苦難,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孩子設計充滿笑臉和鮮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無情的,也許有千百種災難在等待著一個年僅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畏懼這些災難的人,永遠不會有幸福。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湧而下,曆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它依然義無反顧執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抒懷,享受著盤古開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許多年以後,飽經風霜曆經之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第二塊石頭知道後,有些後悔當初,現在它想去投入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後得到像第一塊石頭擁有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曆那麼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瘡痍滿目、傷痕累累,還有粉身碎骨的危險,便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碎了,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困難和挫折可以磨煉人的意誌,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深遠的意義。但許多父母不懂得這一點,總不敢讓孩子去經風雨見世麵,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苦難和挫折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好的鍛煉。沒有困難的存在,或不敢迎接困難的挑戰,就不可能形成堅強的意誌,而意誌薄弱者很難成材。
人們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父母應鼓勵孩子麵對困難、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有位教育家說過:“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鋒利些,應該堅決擺脫‘過分保護’的教育方式。”
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很難創造出生命的輝煌。
關於挫折教育,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裏,少年如果想擁有成年人的權利,被社會所接納,必須要通過一次優勝劣汰的近乎殘酷的考驗。大人們把這些男孩放到一個沒有人煙的、野獸經常出沒的惡劣環境中,讓他們品嚐孤獨和挫折的滋味,學會麵對和戰勝各種困難。隻有經過千辛萬苦奮力掙紮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證明已是個成年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權利。這種考驗可視為人類早期挫折教育的雛形。
現代社會裏,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由於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就更加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
日本很早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學校的老師經常帶領學生到戶外上課,讓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尋求知識和體驗生活。這種名為修學旅行的教學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體驗生活的內容與父母現在開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近年來,日本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定期向學生供應清湯蘿卜、粟粒煮成的“饑饉午餐”,目的是讓他們了解父輩的艱苦生活。學校還規定了穿短褲、短裙的日子,這一天,哪怕氣溫再低,全校學生一律都要換短褲或裙子;在學校規定的穿長衣的日子,無論天氣多熱,學生們都必須換上長衣長褲……
每年,日本都有一些有錢人讓孩子到中國來參加夏令營活動,讓孩子背著很沉重的背包,到草原上走一走,嚐嚐吃苦的滋味;他們有時還把孩子放在荒島上,讓孩子懂得什麼叫饑餓,讓他們學會自己生存。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如果一個孩子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是不可能麵對未來競爭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因此,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孩子正視挫折,幫助孩子建立起堅定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