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不拋棄,不放棄——正視孩子的過失和錯誤(3)(1 / 2)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或者把事情搞砸,父母千萬不要批評和嘲諷,因為那樣會讓孩子產生膽怯心理,再也不敢去做承擔責任的事情了。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和犯錯,不做扼殺孩子責任感的殺手。如果父母常常因為犯錯而責怪孩子,就會使孩子總是因為害怕犯錯誤和犯錯誤後會受到責罰,而不敢去麵對和嚐試一些新鮮的事物,不敢去做應該獨立完成的事,等待著別人推一步走一步,從而喪失了很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體會成功的快樂。父母要知道,不犯錯誤的孩子就不能深刻體會責任的重大意義。要成長,就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責任,就意味著孩子要麵臨錯誤。

在一次國際性家庭教育研究會議上,130多名國際家庭教育研究專家和工作人員普遍認同一個觀點:“民主+權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事實上,人生也正是一個積累個體經驗的過程。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寬容的空間,讓他跌倒之後學會自己爬起來;讓他敢於麵對挑戰,並敢於承擔錯誤,能夠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其實正是不斷改正錯誤、學習技能的過程。假如不給他這類機會,輕易地幫助他順利完成一些事情,非但剝奪了孩子尋求正確方法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懶於動手,養成依賴父母的壞習慣。

很多科學家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都是經過了無數的失敗才能成功的,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改正錯誤,才有了最後的成功。同樣,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要犯很多錯誤。可以說,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曆的,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應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和自由,對於孩子能夠自行糾正的那類錯誤,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孩子犯錯誤沒關係,重要的是應勇敢麵對,坦白承認,重新回到正確的路上。當然,對於孩子的某些錯誤父母則必須立即糾正,如亂丟垃圾、欺侮弱小等,以免釀成難以收拾的結果。

批評孩子時,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樂樂很淘氣,一次他把一隻龍蝦的大鉗子扭了下來,龍蝦死了;一次拔了前座小朋友的一根頭發,把小朋友弄哭了;還有一次和小朋友打架了……

對於樂樂這個被貼上“淘氣”標簽的孩子,每次出狀況,父母總是批評他而不給他解釋的機會。其實,很多事情的真正原因父母當時並不知道:樂樂覺得龍蝦的大鉗子會夾痛小朋友,所以才把它拔了,這是其他小朋友事後告訴他父母的;樂樂看到前座小朋友的頭上有一根草,想給她拿下來,他沒想到在拿草的同時也拔下了人家的頭發;樂樂和小朋友打架,是因為那個小朋友先欺負了樂樂的好朋友,樂樂為了打抱不平才和他打了起來。很多事情父母都沒有了解清楚,就先批評了樂樂。

有一天,樂樂在玩耍的時候把幾盒橡皮泥放在了水裏。爸爸看到後非常生氣地問道:“你為什麼把橡皮泥扔到水裏?橡皮泥是給你捏的,不是放水裏玩的!”沒想到樂樂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反正你也不會聽我解釋的。”這讓父母很震驚。

從那以後父母特別注意樂樂的舉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父母發現樂樂其實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父母漸漸地改變了對他的態度,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當樂樂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糾紛時,父母首先會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解釋,然後再根據情況教育他們。這樣一來,樂樂越來越信任父母、喜歡父母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也會犯相同的錯誤。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行為時,父母們常常不會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如果家長不管孩子是否做錯了事情,不去問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把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一味地批評和處罰孩子,那麼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導致父母不喜歡什麼,他偏要去做什麼。

因此,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做了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劈頭蓋臉地斥責孩子。不管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情,一定要先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說清楚,然後再下結論。